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当今的重阳糕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中国各地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重阳节喝啥酒,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插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为的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登高
赏菊、饮菊花酒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节登山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的习俗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农历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农历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本报记者整理)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农历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不知不觉,深秋已到街头的红叶在风中摇曳,略显寒意的秋风带来了菊花的清香农历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阳”,最早见于《易经》中记载:“以阳爻为九”,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两九相重为“重九”;九月初九是日月并应,两阳相重,故叫“重阳”屈原《远游》诗中“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有了重重阳节的故事阳节风俗
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俗
和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起源传说重阳节俗起源于汉代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等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也含“吉祥”寓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1重阳节突击敬老“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被称为重阳糕
相传河南的汝河中有瘟魔散布瘟疫,使两岸死了不少人有个叫桓景的人入山求道,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得授降妖青龙剑和一些法术某日,费长房通知他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将作殃祸民,你可携此急速下山,带领众人登高避祸”说着,又交给他一包茱萸子、一壶菊花酒,让他分发给众人佩戴和饮用桓景遵师嘱一一照办,并持青龙剑将瘟魔刺死,众人遂得以平安逃过劫难此后,每逢九月初九这天,人们纷纷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插茱萸庆贺,形成了重阳节的风俗在汉代,人们在重阳日饮菊花酒祓除不祥,谓之“秋祓”晋代,在重阳日九九重阳节的习俗观赏菊花,称为“菊节”或“金节”南北朝时,到郊外“籍野饮宴”,因不便带饭,故带蒸糕食之,后称“重阳糕”长期相沿成习,形成重阳节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两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