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读李清照笔记13醉花阴重阳
图片来自昵图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信每一个对古诗词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更是随着某著名科普微博的走红而让古代文学家李清照与当代科学技术有了交集。可能除了因选入义务教育课本而尽人皆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外,这首《醉花阴·重阳》是李清照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我们读到的鉴赏分析这首作品的文章经常引用元人伊士珍作品《琅嬛记》中的一个片段,笔者在此也引用一下,因为这个片段确实很有意思:“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是一部几乎完全虚构的文学作品,这段趣事自然也出自作者的杜撰,并不能作为历史资料来看待。当然,这是伊士珍一种合理的想象,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间一定出现过这样的趣事。而且,这段文字也从侧面证明了李清照这首作品发表以来一直大受欢迎。笔者查到的关于这首作品的最早评论是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B.C.)的《苕溪渔隐丛话(前卷)》(作者:胡仔,~)中的一段评论:“又《九日》词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语亦妇人所难道也。”这位文学评论家写下这段文字时,李清照还健在。可见这首作品自发表就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么,这首作品创作于什么时候呢?既然词人尚有心思把酒赏菊,那么应该不是中年遭遇变乱后的作品。因此,这首作品很可能创作于她的家庭受到元祐党人案冲击,夫妻分离期间。再从情绪上分析,虽然都是些离愁,但是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怨王孙·春暮》《摊破浣溪沙·桂花》三首作品相比,这首作品的感情已经相对平静,词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分居生活。这首作品中有思念,有怨念,但是已经没有前几首作品中表现得那么撕心裂肺。对此时的词人而言,分别和分离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分析,这首作品很可能创作于公元年重阳,因为从年开始,李清照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有所缓和。
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浓云”一词有的版本做“浓雾”,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文木赋》中有“奔电屯云,薄雾浓氛”句,易安当是化用此句。笔者认为,此处用“浓云”更妥,毕竟化用前人词句很少有原文照抄的。“愁永昼”,不仅长夜使人忧愁,就连白昼也让人坐立不安。香炉中的熏香一点一点地化为灰烬,时间是那么漫长。
终于熬到了晚上,“佳节又重阳”,再次出现了这个“又”字。也许词人要将今年的重阳与往年的重阳做个对比?那么,今年的重阳是什么样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里的“凉”不仅仅指季节入秋、天气转凉,关键点在“半夜”二字上。半夜本应安寝,枕席应该是温热的。可是,词人的“玉枕纱橱”还是冰凉的。为什么?因为她根本无法入睡,甚至无法躺下。白天“愁永昼”,好容易盼到了天黑,却又“长夜难眠”了。终于努力躺下,才感觉到卧具带着秋夜的寒意。这寒意不仅仅来自天气,更来自词人的内心。
入夜前,李清照照例进行重阳节的活动:饮酒赏菊。可是,她此时很难有陶渊明的从容洒脱,因为正身处政治漩涡之中。虽然菊花的幽香还是给了词人一些安慰。可是,这样的慰籍很快就被秋风吹散了。愁苦中的词人已经比“黄花”还要消瘦,怎能禁得起秋风的吹袭呢?人的身体是不可能比黄花还瘦的,“瘦”的是词人的内心。经过了一连串风刀霜剑的侵袭,铁打的内心也会变得敏感而脆弱。不论是黄花还是野草,可以在狂风中摇曳,却很难被风吹断。此时词人虽然痛苦,但是心底也有着这样的坚韧。
李清照擅长用“瘦”字,在现存作品中,三处“瘦”字皆脍炙人口,因此她被人们称为“李三瘦”。第一瘦,是《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表现了少女的活泼和小傲娇。这首作品中的“人比黄花瘦”则反映了词人在与丈夫分别时的无奈。
有的版本在这里作“人似黄花瘦”,显然不如“比”字,因为后者的感情色彩要丰富得多。重阳佳节,词人欲效陶令饮酒东篱,却成了借酒浇愁。悲凉的心境肯定比风中的黄花还要单薄、瘦弱。
明代杨慎点评末句道:“凄语,怨而不怒。”清代王闿运点评道:“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在这首作品中,有坐立不安,有苦中作乐,有长夜难眠,有临风嗟叹。读罢,一个美丽而瘦弱的女子形象仿佛立于月下风中,清风拭干了她面颊上的泪痕。镜头摇过她的面颊、眉眼、长发,新月从镜头中略过,最终,镜头定格在随风轻轻摇曳的黄花上。意境凄凉,同时又有着无奈的平和。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