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观点丨乌丹星关于养老事业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1-2-11 20:08:35   点击数:
生活中和白癜风患者在一起会被传染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guanzhubaidianfeng/meitibaodao/m/6144.html

微分享丨暖心窝群

分享者丨乌丹星

资料支援丨关延斌

今年七、八月份我去了荷兰,八月初去了日本,当月末又去了台湾,上周带着我们“照护者关爱计划(CGCP)”的公益游学团队刚刚从台湾回来。这一阶段,我的感触非常深,确实有很多想法想跟大家分享。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反思!我要讲一种心态、两种途径和三种力量。

乌丹星和CGCP公益游学团成员在一起

中国养老人应具备的从业心态

首先,从台湾回来以后我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态问题。其实中国养老发展到今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解决了硬件的问题,我们也解决了如何找到投资方的问题,我们还解决了商业模式甚至一些产品服务等问题。我们似乎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反思后,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就是心态。关于心态这个问题要从两个维度去看:第一个如何看待自己做养老;第二个如何看待别人做养老。

如何看待自己做养老换句话说就是“你为什么要做养老?为什么进入到这样一个领域来?”其实台湾的同仁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无论是不是我们在唱高调,做养老本质真的就是一种公益,就是一种大爱,就是一种善,就是一种德,就是一种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状态。包括你自己的生活状态,包括你的家人,包括你的周边,这个是做养老最本质的东西。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台湾同仁在心态上,他们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他们觉得如果你选择做养老,这其实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不是别人强迫你的,也不是别人把某种压力硬加给你你才做的。既然是你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行业,那么当你进来之后其实你真正要面对的是你自己。所以在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需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当你觉得这件事你真的很应该去做的时候,你是应该很坚定的。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讲,在这个态度建立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摇摆的阶段,因为它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遇到很多坎坷甚至撑不下去、迈不过去的时候,有动摇很正常。动摇是养老的常态,不动摇,坚定不移不是常态。所以,对于这个动摇的常态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它。谁都有低潮和高潮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接受这样一种状态。在这样一个动摇状态,你要问你自己,为什么要做养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是你能否坚持非常重要的一种心态。在有了这种心态后,你对自己进入养老行业这件事本身,就会想得比较平和,你不会有过多的抱怨,你也不会太容易受到一些其它诱惑的影响。你会觉得我选择了一个我喜欢做的事情,我选择了一个我认为对的事情。当你认同它是一个对的事情也是你喜欢的事情,你的方向就会很坚定了,对自己进入养老这件事就会在心态上摆得比较正。这件事对,但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也许你非常喜欢,但是养老这件事本身并不适合你的性格或特质来做,那都有可能。所以我觉得选一个什么样的事去做,首先是自己要问自己的问题。

养老人都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要对他人有所帮助,或者对你有所求的人,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现在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抱团取暖,互相不拆台互相不竞争,我们大家一起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当这个产业发展成熟了,我们都自立成长都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同样认为,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关怀,因为这是养老的本性,养老的文化基因。无论何时何地,何年何月,何人何机构,这个宗旨是不应该忘的,这是心态问题。

谈到心态归结起来就是三种。

第一个无求心态。只有无求,人才能放得开才能真正做奉献。当你有求有欲的时候,比如说做养老,总会想到,哎呀,我将来会成为老大排在第几?我是不是能够站在行业的第一位?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这样的声音,大家始终在抱着一种心态要争老大,要争比别人强,一定要未来成功怎么怎么样。这不是做养老的本质,养老的心态。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无求无欲,我只是喜欢做这件事,我愿意为他付出,仅此而已。

第二种心态是荣辱不惊。你平实地去看所有的人和事,就不会出现我刚才说的那些问题,你自己也不会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因为往往心态上的波动是由于你做了对比。跟周围进行比较,看人家怎么怎么样你心态就发生变化,看人家又获得了什么或者失去了什么你的心态会发生变化,影响情绪。当你用平实的心态看所有人事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荣辱不惊。我们在台湾真的看到了这种荣辱不惊。我们看到双连的蔡执行长,做了三十多年的养老,他的心态就是这样。要做到荣辱不惊这种心态是需要一定修炼的,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包括人的一生走过的路,包括我个人都不断地在修正和反思我自己,我是抱着一个平实的心态吗?我是一个荣辱不惊的人吗?其实每个人都会受到很多的挫折,尤其你在做养老过程当中你做了好事,别人委屈你,别人不理解你,我们作为专家学者也一样,你很优秀但有的人故意要贬低你,故意要给你搞一点名堂,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用一个非常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当你用这种平常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你周遭所有事情的时候,养老是能够坚持下去的。

第三种心态就是空杯心态。永远要把自己放在前行、努力学习专业这样的一个状态上。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个人或机构在讲自己的时候讲得是满杯的。我的机构已经达到了什么什么样状态,我已经复制了多少多少个,我已经作出了标准体系,我已经满墙挂的都是各种奖章各种奖状……现实是这样吗?我们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个人,在这个产业刚刚发展仅仅几年的时间,你就能满意到这种程度,你觉得你还有空间吗?在刚刚起步的一个产业你把自己放到一个满杯的状态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张狂,我的机构被省里市里国家领导人视察了怎么怎么样,每天张显的都是这些东西,我得到的鲜花奖状领导的赏识,电台媒体所有这些。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当荣誉来时就是你该翻页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每一年都要把自己倒空,把你所有的东西拿出来跟产业跟你的同仁分享,之后,你就可以空杯继续前进,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我们现在很多养老机构或者我们的同仁不注重自己的学习和提升。我们也发现在国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只拿着照相机咔咔咔,我们走到哪里,总是在想办法照相,照上千张上万张的照片,包括别人演讲的PPT全部照下来。那我的问题是,我们回来之后有多少人把这些PPT好好地梳理过、整理过、反思过、思考过。有多少人在参观的过程当中,一边在看、一边在思考、一边在询问、一边在对比、一边在想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有多少呢?

所以我们是带着空杯进入养老的,我们没有把它装满我们还差很远。即便我们装满了第一杯水,我们也需要把这一杯水倒出去继续装。如果一个人,每一次在台上讲的都是同一个PPT,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除了夸你的机构如何如何好之外,你再没有东西跟大家分享了,你觉得你还有前景吗?所以我们看到,国外的机构在讲自己的时候,讲的是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些感触,一些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他站在一个非常谦卑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而不是炫耀,而我们更多的不是分享是炫耀。我们参加很多会觉得没有太大的意义,除了领导讲政策,就是企业上来纷纷登台讲自己如何如何好,这样的会议会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空杯心态就是需要永远地学习、永远地追求、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干了几年之后没有一个沉淀(这个沉淀就是他的思考,就是他的经验),没有这样固化下来变成你的精神,你就没有办法向你的员工传递你的文化的,就没有你独有的东西。

所以一个机构的管理者或者一个养老人,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让自己丰满起来,你的灵魂需要丰满,你的专业知识需要丰满,你的价值需要丰满。这个社会对你的认同,不是你自己说出来的,更不是你自己吹出来的。我们常说重要的事说三遍,你说我最好我最好我最好,我老大我老大我老大,我认为你即便说三百遍,它也不是事实。一个人好与不好,有没有实力,一个机构是不是优秀不是你说的,是你的客户说的、是业界同仁对你的认同,这种认同是无声的、无语的而不是有形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装满之后,再空杯,再装满,再空杯,永远在路上,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养老人的本质,这是我们应该秉承的一种心态和一种自强不息、谦虚谨慎的职业态度。我觉得我们养老跟其他产业不一样,其他产业火爆了十年二十年就可以灭火。过去改革开放大家挣大钱挣快钱抢钱抢机会,所有这些浮躁,这些贪图名誉功利的东西在我们这个社会流传得太多太深了,但是我们养老人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养老这个行业不属于这个范畴,我们是完全新的一个范畴。

不要用过去惯性的思维看养老,不要用过去的成功说养老,更不要用两亿老人的数字来描绘自己的蓝图。所有这一切可以跟你有关、也可以跟你无关,关键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做养老。所以第一个方面我们讲的就是心态问题,我认为心态决定一切,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也决定着你最终的成果。我认为只有心态好的人和变成这样心态的人才能够在养老路上走到底,而且我们才是真正的同仁,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

乌丹星和CGCP公益游学团成员在一起

从事养老事业的两种途径

第二个问题,我想讨论一下两种途径的问题。我们做养老,基本上是两种实现途径:第一种给别人打工;第二种自己创业,或者跟别人合伙创业。打工这个角色,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养老的职业经理人。这样一种角色是很多人在刚刚进入养老行业时所采用的身份。也就是说我不会做,我也不懂做,那么我就给别人打工,我在学习、在探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身份会改变,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创业了,这个时候就出来创业。这种现象在养老行业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一种常态。

那么,是不是先做职业经理人后去创业会成为养老从业的一个最佳方式、最佳实现路径呢,我个人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每一个人他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由他本人各方面的要素所决定的,也是由他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所决定的。很多人都说,乌老师也很有能力,我如果做养老业务、或者做培训学校、或者做养老机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大家对我这种能力是没有怀疑的。但是我说心里话,我从走上职场那一天到今天为止,我从来没想过创业,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标准的职业经理人。做职业经理人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有他天然的一些优势:第一个我们不必过多地焦虑投资、经营管理等,我们不需要焦虑操心太多的事情,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学习去提升去进步,跟着一个企业走就很好,这是从女性来讲,她选择职业经理人的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我觉得在职业经理人这个位置上,其实可以让自己游刃有余,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很多工作上独当一面,实际上已经有很大的创业成分在里边,你带着团队完成某一个项目,你带着团队拼杀在第一线,其实你就是一个主人。只不过这种在平台上的创业和厮杀可能并不是你个人的品牌或者并没给你个人带出一些超出你预想的收益或者收获。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是幸福的,而且做一个职业经理人需要感恩给你这个位置的平台和老板。世界五百强有很多高级打工者,一生都在做职业经理人。我们看到双连的蔡执行长,做了三十几年养老,他一直充当的角色就是职业经理人,他改变过吗?没有,他不是做得很好吗,他不是得到我们业内人非常的肯定吗,这不是一位我们非常肯定的职业经理人吗!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大家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想太多关于自己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角色,选好一个平台一直跟着平台走下去,不要把职业经理人当作一种跳板,它可以是一个终身的工作,它可以是一个终身的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一直在这个地方成长。

那么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到底应该怎么样来看待自己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个,自己和平台之间的关系;第二个,自己和老板之间的关系;第三个,自己和团队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关系,自己和平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实力和平台的关系。有些人认为我找到一个大品牌,我找到国企央企高大上的平台,我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事实可以告诉大家恰恰相反。越是这样的央企国企大平台,一个人越难发挥作用,相反一些中小平台老板信任你,和你成为互相支持鼓励这样一个关系,给你非常大的授权的时候你反倒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无论平台大小、平台姓公还是姓私都不重要。在平台上,必须处理好自己和平台之间的关系,你为什么在这个平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既不要把平台当做实力也不要把实力当做平台。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有的人认为,我背靠大山实力强,所在平台就证明我有实力,其实平台强大跟你自身实力没有本质关系;相反,也不要认为我自己实力有多大,这个平台已经载不下我了,我需要跟平台较一些劲,或者我跟这个平台没有任何关系,我就是我,这是我自己伟大,我自己努力。我觉得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你跟平台的关系就是你要感谢老板给你这个机会,感谢有这样的平台,你跟你的同仁应该合作。

第二个跟老板的关系,我觉得更应该简单,就是不应该仅仅把自己当做一个打工仔来看。很多人可能认为老板把你当作打工仔啊,拿你当个工具来使用就是你和老板之间的关系。那么像蔡执行长在双连,给他这样的平台,他就尽职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把自己跟老板的关系搞得太复杂,其实就应该简单点。感恩他给你平台,你自己好好工作。你为什么要好好工作呢?为什么要努力呢?你不是为了老板是为你自己也是为你所服务的客户。如果这样思考我觉得就不会有问题。因为任何一个老板,他的目标一定是让你更努力地工作,让企业更发展,而不会故意来阻拦你,我相信再没有这样的老板。

第三个关系是你跟团队之间的关系。养老本身就是一个teamwork,是整个团队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的护士和护理员之间、我们的院长和员工之间、院长和老人之间、老人和员工之间等等,这些关系都需要你有比较高的情商去处理。我们说养老人应该学一点社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因为社工在个案管理这方面确实带来了很多我们养老人不具备的方法论。也许我们跟社工价值观是趋同的,但是在方法论上确实应该学一学怎样去处理这些关系。所以跟团队搞好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大家应该高度重视团队的凝聚力。

无论一个人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型也好、跳槽也好、放弃也好,没有关系,都是常态自有它的道理,但是,我绝对认为每一个人在你变动之前,需要问清楚,你到底需要什么?因为我们看到很多职业经理人,从A家机构跳到B家机构从B家机构又跳到C家机构,然后又转回来自己打工,自己创业,自己创业失败之后又返回到职场。反复在折腾,一两年内多次跳槽。其实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的。你看日本人、台湾人、荷兰人,他们在一个岗位上相对来讲比我们稳定得多,真的比我们稳定得多,我们的心态和想法一定跟他们是有差距。

他们喜欢做一件事,在一个平台上他们去做这件事,可能就没有想那么多,而我们的职业经理人或者创业者边干养老边想得很多。所以,准备好了这样、准备好了那样,这山看着那山高,我们总是在被周围的很多东西诱惑。当然,这件事也正常,尤其对于年轻人。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可能定力比较好一点,一般不会频繁跳槽,一般都会做上几年。我觉得既然转型,很好,到新的机构、新的发展空间,这个无可非议,但我认为频繁跳槽这些人,在自己的想法里边有一些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希望职业经理人能够相对稳定,我们这个事业才能发展。

除了职业经理人这条路径以外就是自己创业,或者合作创业。那么,是不是自己应该去创业?就像我刚才讲的,你要思考好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是职业经理人走向自己创业是养老的必然之路?我还是再问这个问题,是必然之路或不是?我的答案是后者。第二个问题,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自己创业你都应该知道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你的终极目标是要照顾好老人,做好养老,还是些什么别的。真的要好好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目标到底为什么?因为这个目标设立的问题,决定了你自己的心态和你的行动,也决定了你成败的可能性。我觉得自己目标不明确的时候,心态就会比较乱,最后的选择也会比较乱。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应该问自己,我为新的目标做好了哪些准备?我从一个职业经理人跳出来自己创业,准备好了吗?创业是要比职业经理人更艰难的一件事而不是更容易的一件事,虽然自己可以给自己做老板,但是他所承受的压力,还有很多挑战是你不可想象的,所以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并没有那么容易,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第四个问题,还应该问问自己,你有后路吗?如果孤注一掷,没有给自己后路,这件事必须做下去,也许你坚不坚持都得坚持;如果有了后路,会容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做了一段以后又回来,就像我刚才讲的,在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当然这种转换我觉得对年轻人很正常也算是一种常态。所谓转型也好跳槽也好,你始终不能离开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你到底要什么?如果你不能够很清晰地回答自己要什么的时候,我觉得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自己创业还是跳槽还是转型,都会有问题,在你的人生上会出现磕磕绊绊的这个现象,大家就觉得你这个人非常不稳定,这对养老人是不太好的一个方式或者说一个现象。

乌丹星和双连安养执行长蔡芳文先生、CGCP公益游学团成员在一起

支撑养老事业的三种力量

谈完两种途径之后我想谈一下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三种力量——专业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

首先专业的力量是你的生存根基,是你的生存之源,是你的发展之本。如果没有专业的力量,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机构,在养老行业是不可以走远的你也走不远。所以我们在双连看到蔡执行长他不停地在研发,他虽然不是学这样的专业,出生也不是研究生、硕士生,但是他一直没有忘却或者放弃专业的研发。老人一个需求,电梯到底应该怎么弄?为什么电梯里要放凳子?为什么电梯要开一个窗?这些都是他认认真真研发得出的成果。所谓专业的力量不是说你必须是学医的,必须学康复的,必须学养老的,这不是专业的力量。专业的力量是说,在你的经营过程当中,你的照顾过程当中,你始终会发现需求、发现不足,当这个需求不足出现的时候要立刻把他解决掉。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你就找大学、找研究所、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外部资源来配合你,所以我们看蔡执行长跟很多的机构有非常多的联系,都是这些外脑帮助他解决双连经营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我们在荷兰看到也是这样,一个失智村、失智症照护这样的机构,有四百多个志愿者在帮助他们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概念,所以记住,借助外脑外部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专业的力量。我觉得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很好地向外部学习,就是你的眼睛不要盯着你的奖状、盯着领导来过多少次、盯着你在行业排行第几,而是你应该盯着你的经营过程当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应该怎么样来解决?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心态和状态的话,你的养老机构一定会是非常棒的。所以专业的力量要很好地理解它,就是我们专注长者的问题、专注经营的问题并尽最大的努力,借助外脑借助自己或团队力量去解决掉。

第二个力量,我们谈的是公益的力量。公益的力量是一个机构发展的纽带,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像我们这次组织的“照护者关爱计划”第一次公益游学一样,我们认为公益的力量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我们相信未来更多的人会进入这个产业来支持我们、帮助我们、跟我们在一起,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社会福祉的终极目标。现在有很多公益团体,有很多公益基金,有很多公益慈善的钱,但是没有进入养老。一方面是他们并不了解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主动去找他们。如果找到这样的力量其实对我们会形成后续非常大的一个支撑。所以我认为大家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1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