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

发布时间:2021-9-12 15:28:14   点击数:
白癜风病该如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397081.html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最早或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重阳日进行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在汉晋以后渐成风俗,唐朝时九月初九被正式定为“重阳节”。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人们也常在此日举行敬老、祭祖活动。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说。据南朝梁人吴均撰《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因家乡突发大瘟疫,父母双亡。此后桓景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给了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桓景回到家乡后,在九月初九那天带领妻子儿女、父老乡亲登上附近一座高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使瘟魔不敢近身,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以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并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过起了重阳节,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新修订并于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明确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进一步彰显了“重阳节”的尊老敬老内涵。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天津昌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设计加工制造各类型模具及机加工产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21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