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的由来与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1-11-2 17:19:42   点击数: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805/4672100.html
点击“蓝色”   相据说在远古时期,汝河有个瘟魔,经常出没传播瘟疫,祸害百姓,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生活苦不堪言。在汝南县有个叫恒景的年轻人,父母纷纷死于瘟疫,自己也差点在瘟疫中丧命。于是带他病愈后,便辞别了妻儿和父老乡亲,出门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得到一位得道仙人相助,仙人见他不辞劳苦、一心想除瘟魔为民民除害,便收他为徒,赠与他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就在九月初九前夕,仙人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定会出来作恶,如今你武艺精湛,可回去将其消灭,为民除害了!”。说完又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这天清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就在此时,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来势汹汹的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脸色突变,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趁机奔下山来,手持降妖宝剑,与瘟魔激烈搏斗,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跟着消失。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由于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节的习俗: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人们对此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年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内容。登高在民间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因为重阳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在唐代出了很多讲述重阳节登高的诗;最具代表性的是杜甫的七律《登高》。登高的地点没有局限,一般是登高山或高塔。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五色糕、菊糕、花糕。传统的重阳糕有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现如今重阳糕品种多样,口味也根据当地的民众的喜好各不相同。赏菊并饮菊花酒九月九正是菊花盛开时节,据传重阳节赏菊的习俗,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出名,以诗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当时一些文人,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清朝之后,赏菊之习更加昌盛,虽不限于九月九日,但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便开始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写地方会插在头上的。在晋代《西经杂记》中就有关于重阳节佩茱萸的记载。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下回小编再给大家献上。▼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23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