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重阳 他们年过半百成为 “老漂族”&n
有这么一群老年人,大多年过半百,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
他们操持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每天带着孩子,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交流带孩子的心得体会;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年漂”。
“老年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到了晚年,却离开故土来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人。
为了子女,他们选择漂泊异乡
今天是重阳节,一起来认识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老漂族”。年迈的他们告别故土,对于这样的新生活,他们怎么看?来听听“老漂族”的心里话。
1罗四华-50岁,老家安徽,在上海7年(当时是什么原因过来的呢?)就是为儿子媳妇,在这领小孩。
(那您想不想回老家?)我也想回去,我家里还有一位父亲,82岁了。
2闫丽-48岁,老家安徽,在上海4年(来四年习惯了吗?)总归还是家,再穷也是家。
(您老公人呢?)老公在家种地,现在小孩在这里上学,儿子在这里上班,不能回家,小孩上学要接送。
3冯眉玉-55岁,老家湖南,在上海5年(平时您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都做什么呢?)我也没别的事情做,3点多要接这个孩子,4点多要接大一点的孙子。我自己身体不好,也不做事情。
(就一个人在家会苦闷吗?)比较无聊,不能做事情也没办法。
“老漂族”的四大烦恼
烦恼一:父母子女两头操心
早上7点半,刚一起床,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罗丽亚就进入了忙碌状态,给外孙换尿布,换衣服,喂奶。
罗丽亚今年55岁,老家在贵州贵阳。女儿和女婿在北京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小两口的压力不小,罗丽亚便主动承担起了带外孙的任务。罗丽亚的老伴还没退休,加上家里还有87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就这样,老两口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罗丽亚说,静的时候就会想家里的人,“主要是想我爸,我爸年纪太大,还有有时候也在想老公。两边惦记,这边惦记那边,在老家又惦记这边。”
烦恼二:不适应新环境
今年53岁的吴东萍老家在安徽,几年前,为了和儿子团聚,夫妻俩来到上海,开始了“老漂”生活,但是吴东萍有很多不适应。
吴东萍说,因语言不通,她在上海几乎没有朋友,有时想打打麻将,打发时间,都凑不齐一桌。除了孤单外,空气和饭菜口味等,她都不太习惯。尽管如此,夫妻俩还是选择留下来。
烦恼三:异地看病报销难
在吴东萍居住的这个小区,老人有近百名,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外地。除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老漂族”最怕生病,因为“老漂族”持当地医保卡很难在异地就诊,即使有些地方允许异地医保就诊,还必须得是患者全额垫付,再凭单据回医保原籍进行报销。
如此一来,许多“老漂族”都是“小病”粗略治治、“大病”回原籍彻底检查治疗,要么就拖延就医。
烦恼四:难舍土地两头奔波
今年66岁的冯建国是甘肃灵台人,儿子在新疆库尔勒市工作,年孙子出生,需要老人帮忙照看。但是老两口放不下家里的十亩地,冯建国就和老伴商量好,轮流当“老漂”。
虽然来库尔勒已经3年多了,但是冯建国还是有很多不习惯,他每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和小区。
老漂族:如何“漂”得更幸福?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从外地来北京的“老漂族”中,近八成老人感觉生活孤独,超过六成老人休闲时选择“在家独处”,近一半老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憋”在心里不说。他们“憋”在心里不说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普遍的与子女存在“代沟”的问题,也有城市较为普遍的与邻居交流少的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亦明指出,由于生活场景变动,“老漂族”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变化,周围的邻里都是陌生人,他们就可能感受到精神上、生活上的孤独感。这需要社会网络重构,但这种重构不是那么简单,会有文化差异、年龄差异。
针对老人与子女存在“代沟”的问题,专家建议,子女除了在家面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多互动,还应该让父母融入到社区,让老年人能够参与社区活动中,获得自己的快乐。
新闻多看点:关于老龄化,这些数字你需要了解
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据统计,截至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万,低收入贫困老人万。
以我国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计算,老龄化高峰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按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当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仅有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的水平。
如果说大部分发达国家是“边富边老”或是“先富后老”,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则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征。
5类特殊老年群体亟需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