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牙齿与风俗
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群体或地区的人们所遵循的一些惯例。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风俗,这些风俗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形成了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特色各具的文化。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风俗之中,就像端午的时候吃粽子、赛龙舟;中秋的时候赏月、吃月饼;重阳的时候登高望远;除夕的时候团年守岁,这些风俗串在一起,便串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生活。
都说吃有吃的风俗,住有住的习惯,这世界上的风俗之多我们不可能全部知晓。特别是那些以前有过现在没有,或是在少数地区部分人群中流行的奇特有趣的风俗。就拿牙齿来说吧,这个看来细小的东西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奇怪的,有趣的风俗,你是否知道呢?当然,这些风俗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并不美好,有些难免残忍,但它们却是关于人类牙齿不可不说的故事,我们不妨也来看看吧。
拔牙的风俗拔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当我们长到六七岁时就要开始换牙,乳牙渐渐被恒牙所代替,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到十三岁,因此拔除乳牙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恒牙长成后的日子里又有许多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要拔除病牙,拔牙的感受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然而,拔牙在人类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是生理或病理现象,有时它还是一种风俗,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呢!说起来,拔牙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这种风俗了。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西夏侯以及大墩子等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发现了人工拔牙的习俗。经过对这三处出土的头骨进行观察,考古工作者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有着人工拔除左右侧侧切牙的习俗,而且拔除年龄多集中于青年期。这些生活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会有拔牙的习俗呢?他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体现特定的审美观念还是这种风俗之中凝结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或宗教内涵呢?这些问题现在的我们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拔牙这一习俗并非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所特有的,在后来的一些文献中我们也可见相关记载并有赖于这些记载窥见这一风俗的文化内涵。拔牙的风俗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其他国家或地区如日本、蒙古、美洲、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以至于古代英国及法国也有拔除牙齿的风俗。就中国来说,拔牙的风俗则多存在于南方民族,而此风俗的意义与内涵就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是为了表现美,有的是为了表明身份,而也有的是为了安葬亲人……从远古直到现在许多地区,许多部落民族的人们就有将狩得的兽齿穿孔串成项链作为装饰品的习惯。也许那些挂于胸前的兽齿表现了它的持有者强壮威猛因而在人们看来它们是美的。在以狩猎为生的年代和民族,流行这样的风俗自然而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将兽齿换作人们自己的牙齿呢?这看似不大可能的现象却真的曾经发生过,而当时的人们拔牙为饰就是为了美!晋?张华《博物志》中写道:“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及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而宋代的《太平环宇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僚妇人,长则拔去上齿如狗牙,各以为华饰。”小孩子长大了就拔颗上齿来当自己的装饰品,现在的我们也许已经无法理解这样的风俗,不过它的存在一定会有它的理由。只有成年了才能拔牙为饰,那么当人们拔下自己的牙齿将它挂在身上,其意义一定不亚于现在某些地方举行的成人宣誓。有着牙饰的人是美的,因为从拔牙的一刻开始他们就告别了孩童时代长大成人了,小伙子们从此便能成为家庭的支柱,姑娘们也能够担负起为家人操持劳作的责任了!关于婚嫁的习俗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你有没有听说跟拔牙有关的婚俗呢?根据元代季京《云南志略》的记载:“土僚蛮男子及十四、十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这是男子婚娶的习俗,可见在元代的时候云南的某些地方男子要娶妻就得先拔牙。与此相对应,在另外一些地方呢,又存在女子要嫁人的话必须先拔牙的风俗。台湾的彰化县就曾经流行此风“女有夫,断其旁二齿,以别处子”。女子为嫁了人,为了表明自己已是他人妇的身份就得拔去两颗牙。就好像以前的姑娘家都梳辫子,只有等到嫁人的那天才能把头发盘起来,人们只要看到盘头发的女性就知道她已经嫁作他人妇了。而在艰苦的岁月里,有一些女性为了生存的需要自己将长发盘起,当起了“自梳女”,好外出务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因为盘头发代表着已为人妇,那么“自梳”就意味着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盘起了头发的姑娘们在外人看来就意同已婚妇人。不知道在拔牙以别处子的风俗流行的地方是不是也会因为缺牙而嫁不出去或者因为不想结婚而自行拔牙的姑娘呢?当然,也有些地方的姑娘在嫁人之时必须拔牙,不过她们拔去牙齿却不是作为身份的标志。《大清一统志》以及《贵州通志》等书中都有“女子将嫁,必先打其二齿,恐伤夫家”的记载。看来,生活在贵州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生怕姑娘们的尖牙利齿会给夫家带来灾难,只有将她们的牙打落两颗才敢放她们进门!陪葬之风由来已久,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入土为安之时或多或少,或贵或贱总会有一些东西陪葬,伴着他们奔赴黄泉。考古工作者们在发掘过程中不断从地下找出各式各样的陪葬品,从体现着天子威仪、贵族等级的青铜器到每个人生活当中都无法或缺的五谷杂粮,无奇不有,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人类的牙齿。清代《峒溪纤志》一书中说:“打牙仡佬者,父母死,子妇各打二齿,投棺中。”《大清一统志》中也描述说“贵阳府苗蛮”有着“父母死,子妇各打二齿,纳诸棺中,以为永诀”的风俗。在这些记述当中,父母死了,为人子为人儿媳的就得拔下自己的两颗牙置于亲人的棺木之中,让牙齿代表自己永远陪在死者的身边。这样做,未必不是表现晚辈孝心,寄托生者哀思的一种方式。不过,是不是非要打落了牙才算是孝,才能显示自己的悲痛呢?对于这些,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涅齿的风俗今天的我们已经将以白为美视为牙齿美容的最高法则,无数的牙膏广告叫嚷着说自己的产品有超强的美白牙齿之功效,再让模特们亮出洁白的牙齿去标榜,去应证。洁白的牙齿是美的早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深入人心。拥有洁白牙齿的人受到赞美,而那些牙齿不光不洁的人更是要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在这种审美观盛行的年代里,人们可能难以想象人为将牙齿染黑会是怎样。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有那么一些地方代代相传着涅齿的风俗,认为染黑后的牙齿才是美的。涅齿,就是用某种黑色的染料或其他物质将牙齿染成黑色的人工变色习俗。而且,这一风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而且,涅齿的风俗不仅中国有,日本以及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中国的涅齿习俗多发生在南方。台湾《风山县志》有“拔去前牙,齿皆染黑”的记载,告诉我们在风山县这个地方人们不仅仅有拔牙的风俗,还要涅齿,将牙齿染成黑色的。此外,云南布朗族也有染齿的习俗。在特定的日子里,他们会举行典礼,用一种称为“即”的树木,用火烧后的黑烟,集体地涂染牙齿。而在云南红河金平县的傣族姑娘中间,在湖南郴州的一些年青姑娘小伙中间也流行着染齿的风俗。他们随身携带着槟榔和石灰,有空的时候就将它们放入嘴里嚼着。如果你在这些地方看到姑娘们正口含槟榔和石灰,千万不要觉得奇怪,也不要以为这些东西就是什么美味或营养丰富之物,她们这么做呀,其实是因为这两种东西能使牙齿变成黑里透亮,就像是上了一层薄薄的黑釉。在这些地区,人们认为黑色的牙齿才是美的,拥有黑色牙齿的姑娘才是健康的。所以呀,如果你要去那里生活的话,那你就得注意了,说不定你那原本让你引以为豪的洁白牙齿会成为别人嘲笑你的原因哟。而且,再漂亮的姑娘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健康的、黑色的牙齿而嫁不出去呢!《魏志?诿人传》说,在东海之中有一个黑齿国。《淮南子?修务》中讲述尧帝的功绩之时说:“尧立孝慈仁受,使民如子弟,西教袄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这里的“黑齿”,日本某些学者认为可能指的就是日本,或日本近海的某些岛屿。他们的理由是日本妇女在怀孕期间特别喜欢吃味酸的食物,有一种山葡萄便成为她们经常吃的东西,而她们也因为这种山葡萄,牙齿被染成紫黑。有人认为日本的涅齿风俗很可能便是起源于此。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一习俗是从东南亚或印度大陆,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日本的涅齿风俗历时悠久。现在,我们除能够在古墓中的牙齿找到实证之外,在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当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记录和表现。《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等文献中,均有关于女子涅齿的记载。而日本最为重要的绘画艺术形式——浮世绘作品当中也常表现女子涅齿的主题。另外戏剧中歌舞会的假面,文学作品中的《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等也有涅齿风俗的表现和相关描绘和论述。开始的时候,涅齿的风俗多流行于女子当中,后来在男性当中也渐渐流传开来。不仅一般男子,甚至在文官武将以及公卿达人之间,也认为涅齿不仅能使人显示出威武懔厉之感。更有趣的是在战争年代,人们也以取得涅齿者的首级为荣,更能因此受到最高的奖赏。而在日本的伊豆地区,涅齿更成为婚礼上的一个重要仪式。在婚礼上,新娘要接受涅齿,而且这一仪式必须由一名专司涅齿的“铁浆亲”来执行。在婚礼上“铁浆亲”的地位甚至高于月下老人,坐在月下老人的上席,而事后,新娘新郎更是要像侍奉双亲一样,终生以长辈之礼对待“铁浆亲”。染黑牙齿的习俗在东南亚的很多地区自古就有。苏门答腊北部诸岛的居民,将涅齿看作是一种美容法,他们将黑土与核桃树根炼制成粉末,然后将粉末涂在前牙部并放置数日,几天后牙齿便染成黑色的了。菲律宾的吕宋岛、缅甸、泰国、越南等地也曾流行涅齿这种习俗。当然,涅齿除了审美需求之外,有时也包涵着特定的民俗、宗教意义。东南亚的某些居民就在女子月经初潮时举行盛大涅齿仪式,将女孩们的牙齿染黑以示成年。而印度在年前,某些教徒之间,将涅齿视为一种宗教仪式,为涅齿这一风俗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磨牙的风俗磨牙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那么这个词首先让你想到什么呢?大概是人们在睡梦中牙齿切合时发出的那种尖尖的声响吧?据说,大睡梦中磨牙是由脾的功能不好引起。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晚上就常常被室友的磨牙声惊醒,那声音有时听来像是咬牙切齿的愤怒,有时听来像是某些小动物喜获食物而兴奋不已。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磨牙却另有所指,说的是一种人类牙齿的人工变形习俗,当时的人们用燧石等石器把牙齿磨成各种形态。具体说来,被磨的牙齿有尖形、短形、葫芦形、缺角形、中豁形、双叉形、三叉形等等。你能想象两颗门牙被磨成三叉形,就像是在嘴里安了两把餐具叉子是什么一副样子吗?然而这种习俗的确在某些地方存在过,甚至至今在某些地方继续存在着。日本在新石器的绳纹文化时代就曾有过磨牙的地区,而磨牙的习俗更多出现在热带居民当中。非洲、菲律宾以及印度的一部分居民就有将牙磨成尖形的习俗;度尼西亚、大洋洲等地的居民则多水平方向磨牙,磨牙的颗数有时达到4-8颗。人为地磨牙,改变牙齿的形态,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似乎可以算作是一种自残行为了。但是当它作为一种风俗存在,除了有美容及装饰的作用之外,还表示成年、结婚、服丧以及作为民族标志和宗教信仰等意义。印度的巴厘人就把磨牙作为成年礼,当地的居民无论男女都必须把牙齿磨平了才算是真正进入成年。出牙的风俗看过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人一定都会记得小丸子想要将脱落的乳牙抛上屋顶却没有成功,结果拖累了爷爷和她一起在花园里满地找牙的场景吧。其实呢,小丸子是听了姐姐说的出牙的风俗才这么做的,希望把乳牙丢到屋顶之后长出来的恒牙能够健康漂亮。乳牙长成,是每个婴孩重要的成长步骤;换牙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乳牙松动了,脱落了,恒牙就开始了崭露头角。牙齿的生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的牙能够长得结实整齐,由这个愿望出发,也就渐渐形成了许多有关出牙的风俗。湖南境内有个地方,人们总是要在孩子出牙的时候把米饭拍成团用毛巾包着,认为这样有利于牙齿的生长。而在孩子换牙的过程中,关于出牙的风俗就更是多种多样了。樱桃小丸子做法算是一种,将换下来的牙齿用力扔到屋顶上。还有的地方,家长们总是把孩子换下来的牙用罐子装好,藏在自家床底下。“民以食为天”,进食是人类生存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牙齿作为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个关口,作用自然重大。有一句广告词写道:“牙好,胃口就好!吃饭倍儿香!身体倍儿棒!”牙齿的重要显而易见。所以说,人们自然要对出牙寄予种种设想。虽然有关出牙习俗的种种做法难免有欠科学,但人们的愿望却是美好的。
关于时尚牙医杂志,请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1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