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十力和尚太极拳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2021-3-22 18:17:54   点击数:

  唐十力和尚(—),赐姓李,名孺子,字道武,号十力,化名李道子,古河内唐村(今焦作市博爱县唐村)人,生於隋大业十年。他是唐村千载寺(古称无极寺)僧人在寺院附近马兰草丛中捡来的一个禀婴,人称马兰草所生。据《千载寺唐十力僧传碑》记载:十力和尚自幼在千载寺学习释、道、儒三教经典,到十几岁时,唐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第二次驾临千载寺,见十力小和尚少年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十分喜爱,太宗问明他的身世後,遂赐姓李氏,名孺子。   据说,千载寺始建於东汉永平十二年,唐村不少老人都见过这块记有建寺年代的碑文,可惜此碑已在文革中遗失。但一通徐庶之母亲笔留下文句的碑偈,足可以说明,千载寺始建於东汉是肯定的,徐庶之母在三国前期,曾举家来千载寺进香,并留偈曰:“汉末乱权柄,吾族河内行,草木进香烟,无极寺佛灵。叹天下三分,故抗兵相加,尸骨遍野土,鼎敌何故焉?国患何益哉,解吏师佛殿,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求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此碑残片至今尚存,字迹依稀可见。   千载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一座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的寺院。古来所谓三教合一,是讲理论上的融合,而在形式上,不过是寺院某一座殿堂内,竖立起三教教主之像而已。而在千载寺却非如此。它是由三座各具本教特色,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依相连的不同建筑所组成,它们座北面南,左边是佛教的千载寺,右边是道教的太极宫,居中是儒教的三圣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壮观,占地达五百四十多亩,人称五顷寺。   这三座不同宗教的寺庙,都隶属於千载寺,在教义上它们各自讲述着自宗的经义。在戒律上,他们又共同遵守佛教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食荤腥的慈悲戒条。在组织上,三座寺庙都受千载寺方丈和尚的统撮。十力和尚从小就是在这种释、道、儒三教共存共融的、特殊的宗教文化的氛围中熏陶和长大。他虽然是个佛教僧人,诵经念佛自然是他的本分事,但有时也到三圣门跟儒学的先贤们学习孔孟之道,有时还在太极宫跟随道士们学道修仙。同时,他还依各家所长兼学医药、雕塑、武功等技艺。十力和尚天资聪敏,刻苦好学,到了三十岁,他就在释、道、儒三教理论上有了透彻的理解和共融的实践。   据《千载寺唐十力和尚传碑》记载:十力和尚,少即聪,过目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盘,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不仅如此,更值得提及的是,十力和尚“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他潜心研习三教秘诀,以佛教人法两空的大乘空观,修无念、无住、无相之行,以儒家的修身养性和道家的清虚无为的理念,三教融易,以成就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胜妙境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十力和尚不分春秋寒暑,“武练月雪”,苦练他的无极武功。他的不倦刻苦精神,感动了三教圣人,“三圣梦中授艺”,终於成就了他那神奇的无极武功。之後,十力和尚在千载寺三教门聚徒传艺,一时名声大振,不仅震惊佛教界,道教界,武术界;而且惊动了唐朝皇上,唐皇李世民将其“诏住京师”。十力和尚在洛阳,一方面为朝廷讲述《涅盘》《摄论》以及三教典籍,一方面为皇上演示无极武功,得到了太宗的大力嘉奖。在东都,他还参与了龙门石窟的雕塑工程,展示了他多才多艺的非凡才能。

  在这之後的很长一段时间裹,十力和尚隐姓埋名,化名李道子,向南方速游,据《千载寺唐十力和尚传碑》记述他:“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他的足迹遍布长江南北,黄河两岸,二十多年後,回到了祖庭千载寺。

  回寺之後,潜研三教经典,醉心无极武功。他教诫三教弟子在练功时,要无念、无住、无自无他,炼气吐纳顺其自然,柔韧有余,以柔克刚。从而达到武为禅用,禅武不二的境界,并要求“严律武风,勿为霸主,奉为民生”。体现了他为国安民的儒家思想和人世精神,十力大师一生呕心沥血,言传身教,陪善了不少在理论上能融贯三教,在武功、医术、塑艺等方面大师级的人物。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武术,特别是为今天名震中外的太极拳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力和尚就是一棵参天的大树,荫佑和泽被了後世的子孙。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十力和尚的无极武功,就没有今天的太极拳!为什麽这样说呢?

  焦作市博爱县唐村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它揭开了闯王义军主将李岩的身世和太极拳三百年来,不知源头,而且众说纷纭的神秘面纱。据《李氏家谱》记载:“博爱县唐村人李岩、李仲兄弟自幼同他们的表兄,温县陈家沟陈王庭在千载寺跟随李春茂(著名无极拳师,李岩、李仲的父亲,陈王庭的舅父)学练无极武功。”三人在“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各传数省。”在《李氏家谱》中,对李岩、李仲和陈王庭三人依照无极武功,共同创艺太极拳的过程,记述得十分详尽。   《千载寺·唐十力和尚传碑》和《李氏家谱》的发现,像原子核裂变式地,震惊了史学界,武术界,佛教界,震惊了全国,震动了世界。   近两年来,中国社科院、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华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美国迈哈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马来西亚太极拳研究会、中州学刊、中原文物、光明日报、大河报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众多媒体的记者,蜂拥而至,相继来千载寺考查,并作了大量的肯定性的报道,一致以为,千载寺、太极宫是太极拳的发祥地,太极拳源於无极武功!盛赞十力和尚对我国武术的巨大贡献和历史功绩!   十力大师不仅释、道、儒三教融易,武功盖世,而且精於禅定修行。老和尚禅定功夫出神入画,十分了得,就在老和尚六十岁那年,他在方丈一定就是十八天,弟子们都以为他已坐脱而化,魂已西归。其实老和尚深入了禅定。他在八月二十一日人定,到九九重阳这天出定,十八天水米未进,他的身体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反而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好似返老还童一般。弟子们见此都惊叹不已,欢喜万分。认为十力老和尚真是一位来去自由,神通自在的得道高僧!   开元中()老和尚无疾而终,圆寂於千载寺,世寿一百二十八岁,十力和尚圆寂之後,依照老人家的遗愿,不火化,不建塔,不立碑,密葬不宣,依三教礼仪举行葬礼。《千载寺唐十力和尚传碑》上说:“人殓时,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司礼仪。”老和尚对释、道、儒三教融易并弘的坚定信念,至死不移。如此奇特的葬礼,古今中外唯其一人也!

  十力老和尚这奇特的人生和伟大的功绩,何以不见史籍和僧传?只是在《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震华法师这样记述道:“十力,唐僧,氏里不祥,通《涅盘》《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通泉寺,後不知所终。”仅此而已,就这寥寥数语,也是对十力老和尚的唯一记载!   历史对十力老和尚只所以如此淡漠,我想可能是基於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老和尚一生淡薄名利,常隐姓埋名,死後不立碑,不筑塔,使得後人难以了知他的行迹。二是常以道士打扮,化名李道子,传技授艺,使人们不明他是僧是道。三是他释、道、儒三教融易并弘时的乖诞过正作法,当时在教内恐怕是很有争议的,即使今天,不赞同的声音也是有的。这可能就是十力和尚只所以不见史籍的主要原因吧!

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114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