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马少军讲诗之邯郸冬至夜思家
马少军讲诗之《邯郸冬至夜思家》
(根据课堂录音整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白居易的七言绝句《邯郸冬至夜思家》。它后面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就是问你,这首诗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要回答这种题目,好像一般都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说语言的总体风格,第二步,结合全诗给它找点证据,证明见确实是这种风格,第三步,可以指出这样表达的效果,最后也可以归结到全诗的思想情感上去。
那咱们具体谈这首诗,作者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在语言上有一个总体的特点,是什么?通俗易懂。咱们从小就知道一个有关白居易写诗的故事嘛,就是他写好一首诗,要念给那些大爷大妈,说你听懂了吗?大妈说没有听懂,没听懂啊,我再改一改。他一直要改到大妈能听懂为止,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啊。所以他的诗,起码在语言上是明白如话的,不像李商隐的诗,你要使劲琢磨,还不知道他写了个啥。
诗歌的题目叫《邯郸冬至夜思家》。你看白居易也干这事,题目里直接就给你写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看“冬至”。这首诗,如果我们不了解冬至在唐代它的影响有多大,就不太好理解了。当时它作为节日可能比我们现在过的春节还要大,居说朝廷要放假,人们做了好吃头要互相送,客身在外的游子都尽可能地回家团聚。但是如果有谁回不了家,他的心情大概就很糟糕了。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如果你今年过年回不了家,在合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夜,你还独自一人在外游荡,就应该特别想念家里了。古人可能比我们更重视这个,他连重阳节都要回家和家人一起登高,有人当年就没有在这一天赶到家里,心情不好,写了一首诗,选在了我们的小学课本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第一二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先交代地点,在哪里呀?驿站。我们发现古代好多诗歌都是在驿站里面产生的,要抒发的情感往往就是孤独寂寞和思乡。冬至这样大的节日,作者是在驿站过的,而且时间就在夜晚。第二句给他孤独的身影画了一幅画像:抱膝灯前影伴身。
我发现“抱膝”这个动作显得特别可怜。那你抱过膝吗?你在什么时候容易抱膝呀?孤独寂寞的时候。我想抱膝的同时,还得把头垂下来,同时往下吧嗒吧嗒掉眼泪。多可怜的孩子,过节了,妈妈不在身边。
再看“灯前”。我们现在要写,可能就要写“灯下”,因为电灯太亮了,光线太强了,你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的,所以一点感觉也没有。说灯前,这灯就很有可能在你身边放着,它不大可能挂在你的头顶。旁边放,就会造成一种效果,就是把你的影子投射到了墙上去,而且你的影子会变得特别大。这油灯啊,风一吹,或者爆个花,会让你的黑影在墙上晃动起来。
为什么咱们这儿要分析影子呢?人在什么时候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孤独寂寞的时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嘛,客中陪伴自己的,只有影子。
到这儿,作者抱膝灯前的形象就很突出了,而往下再不好写什么了,结果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设想自己的家人,现在,此时,正在干嘛,他们一定也在想念自己,夜很深了,他们照样也没有睡去:“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说到底,尽管在这样一个夜晚孤独寂寞,但作者的心里因为思念着家人,所以还是很温暖的。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