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微国学重阳节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6-11-28 22:07:12   点击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尽,不胜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伴随着秋意浓浓,思家切切的诗句,重阳节悄无声息的来了。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倍思亲,没有兄弟姐妹的日子插茱萸。但是你们有小编啦,在这小编给你们重新认识一下重阳节吧。

来由:

重阳节,又称重九,即九九,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所以有祈求长寿,避灾避难的寓意。在古代,重九之日,全家倾室而出,踏秋,登高(登高的时候要佩戴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更像是一场庄重的家族活动。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有这样的风俗,加之后来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有了新的含义,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含义,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体会大诗人王维为什么会在这一天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慨叹了。

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唐)王勃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

■■■■■

编辑:梁家霖

审核:李硕监制:王若虎

策划:校会新闻媒体部

责编: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会

WechatFamily

回复关键词:笑话/普通话/天气/藏头诗/查询/你的自拍直接发给后台/更多功能惊喜等着你!









































音乐推荐栏目介绍
音乐推荐栏目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26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