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推荐菊花酒重阳糕各地重阳吃什么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将九作为阳数,故而有“重阳”之称。据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为此,重阳节也就演变成了老年人的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据史籍记述,始于汉初。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之后,凡侍候戚夫人的宫女们也都被逐出宫外,宫女贾佩兰嫁给平民为妻,常谈起以往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这一天,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以求长寿的故事。后来,这一习俗便渐渐地在民间广为流传。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在重阳节后,秋收完毕,欢庆丰收,家家户户总要做些米糕、面饼、豆子馍等类馈赠亲朋好友,重阳节期间,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有彩色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仁等果实;或者做看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吃重阳糕的食俗始于唐代,因重阳糕最初是用菊花为原料制成,故最早就称“菊花糕”,别称“狮蛮糕”,而重阳糕正式得名是在南宋。重阳食糕主要与重阳登高有密切联系,其次与佛教也有牵连,寓意吉祥,希望子孙后代步步登高。现在各地人吃的重阳糕,都带有浓郁的地方食俗色彩。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在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9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一风俗民情。
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是重阳不可缺少的活动。菊花酒,在古代被当作重阳必饮的祛病祈福的“吉祥酒”,汉、魏以后民间就有自制的菊花酒。《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酒色泽艳丽,芳香适口,是一种平和的强壮酒,西汉《风土记》记有“令人长寿”之句,正如陶渊明诗云:“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菊花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的作用,不愧为治头风、消百病的健身药酒。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节的又一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滚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搓成条,揪成小块,放上芝麻白糖,其味香甜可口,称为“软糍粑”,温食最佳。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将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揉成团,擀扁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心”,再卷条切片,放油锅炸制。油糍粑上呈树的年轮状花纹,红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味美,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句。宋代诗人梅尧臣曾有诗赞曰:“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在国内外市场上,在港澳台名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而享有极高盛名。
吃柿子也是重阳节一大食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奇园奇所奇》载: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访,这一天正值重阳节,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饿口渴,当行至剩柴村时,只见家家墙倒树凋,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树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约食了10枚便饱腹,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取太平(今安徽太平县),道经于此,柿树犹存,便将以前微服私访在此食柿的事告于侍臣,并下旨:“封柿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均食柿子,以示纪念。
图文来源网络整理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青少年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