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斋醮略谈

发布时间:2019-4-24 10:49:47   点击数:

斋醮略谈

一、斋醮的起源

中华立教,唯道独尊;道教之源,由来久矣。自黄帝崆峒演教,问道于广成子,轩辕执弟子之礼;老子传经,阐教度人,自然灵文,结气成书,显青羊于蜀国,度紫气于函关,《道德经》始显现于人间;自此修仙学道之法,世间广为流传。故汉人多称道教为“黄老道”即源于此。张陵五斗米道、张角太平道、于吉青领道、魏伯阳金丹等道派,实为黄老道发展、成熟、壮大的结果。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和结晶。道教以黄帝为宗、老子为教、张陵为派,在汉代整合而成。以敬天祀祖、护国佑民为行道、济世、度人、阐教、立教之宗旨。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道经典籍、万事万物,均由“道”演化产生。道教徒以“得道成仙”“生道合一”为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道无术不行,信道学道守道,就要必须得道,故道教特别重视道术。而道教斋醮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仪范包括斋醮、符祝、禁咒、五遁、存思、踏罡步斗等,乃玄门阐教之宗,主旨就是通过道士诵经礼忏、拜表陈词、祈祷神明护佑以求上为国祈福,下为人民解厄,内以解脱生身诸罪,外以阐扬祖师大道。讽经诵咒,可使心与神明相交通,乃修道登仙之径路,古往今来,最为道门所重。

道场斋醮科仪俗称道场、法事等,按照道教传统称:“建醮”和“打醮”,是以人与神相通的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仪式,属于宗教活动范畴。按照宗教学原理,大凡成熟的正统宗教,必须具备宗教四大要素,即信仰、理论、实体、活动,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形成已有二千年的历史。而斋醮科仪正是道教义理的一种展示和对世人品德的宣教,也是道教特有之祭祀体系,主要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献供、焚香书符、掐诀念咒、叩齿存想、上章诵经、音乐灯烛和赞颂等,钟磬铙钹齐鸣,唱念罡斗兼备,再加上持简簪冠,七宝彩服,绫罗云衣,由道众合作完成,规模宏大,品韵独具。通过这种仪式,以使天降祥光,人神沟通,祈福福至,禳祸祸消。但是却有演戏唱曲之嫌,故道教内部也有念经者为祖师爷的戏子之戏说。但千百年来,口传心授的道教斋醮科仪,其内容远不在于此,它以丰富的祭祀经典、完备的科仪格式、深刻的祭祀理论、深邃的文化意蕴、及其所蕴含的道教神学理论、宇宙生成、哲学思想、内丹修炼、祭祀观念、信仰习俗、等诸多方面,对我国的民俗、伦理、孝道以及华夏民族祭祀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是绝无仅有的。时至今日,无论是道教全真派或道教正一派对修斋设醮做道场非常重视,每逢三元五腊、四时八节、祖师诞辰等道教节日,全国道教宫观都要举行隆重的斋醮法会。

二、斋醮的形成与发展

“斋”与“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斋的本义是整齐与洁净,是我国原始宗教的祀神和祈福等巫术仪式中发展而来。《说文解字》说:“斋者,洁净也”。先秦时期,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古人在敬天祀祖时,特别讲究洗心净意,心诚则灵。南华真人庄子借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说明清心静虑,一念不起的“心斋”,要比数月不饮酒、食素等外在祭祀之斋更为重要。《礼记·祭统》说:“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在秦汉时斋与戒的意思差不多,通常联称和表达同一意,故古人又常以斋戒联用。

醮《说文解字》说:醮有二义,一指古代冠娶之礼,一指祭祀。道教是继承了醮的祭祀礼,《道门定制》引杜光庭的话说“醮,祭之别名也”,也就是说道教将传统的祭祀仪式称之为“醮”。但二者也有区别,杜光庭同时又说,“牲牷血食称为祭,蔬果精修称为醮”。又按《正一威仪经》云:“醮指祈天地神灵之享,有多种,所有饼果须清洁,不能用肉脯荤秽,否则三官不佑”。道教的“醮”继承了“祭”的礼仪,但对“祭”也做出了相应的革新,血食、肉脯荤秽之供品“醮”坛禁忌,而是以清洁为重。隋唐前,道教以降真致神道场谓之斋,以酬神谢恩道场谓之醮。约成书于两晋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以有斋醮联称之记载,如卷五十说:“或有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卷十九说:“当为随其贫富,建斋醮祈设,五帝之神”等。说明两晋已有斋醮合一现象,隋唐时斋醮联称已相当盛行,不分彼此,二者已没区别了,把一切祭祀活动的仪式,统称斋醮。

关于斋醮仪范的形成,道经上说:“夫自龙汉以来,出书说法,已敷三十六部。迨夫鹤鸣而后,立教留科,何止亿数千篇”。说明斋醮仪范是于道教团体同时诞生同时成长的。又按闵智亭道长《道教仪范》所言,“斋醮仪范”早在祖天师创教时就有了,《天官章本》是道教最早的斋醮仪范。汉魏道教宗教活动史书记载比较少,但从一切记载可知,张角太平道信徒数十万,教内建有祠、茅屋、方、坛等举行斋法祭祀场所,法师持九节杖、跪拜守过、与天为誓等简单仪式。张陵五斗米道有靖室、治等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已有上章、诵经和定期“斋会”,祭酒行持《三官手书》等科仪,但过程比较简单。系师张鲁说教时期,盛行涂炭、指教斋法。陆修静的《洞玄灵宝五感文》、北周道书《无上秘要》等均有载。北周释道安《三教论》说:“涂炭斋法,事起张鲁,祈祷者,黄土涂面,摘头悬柳”等。以上说明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斋醮仪式十分简单,还没有丰富的内容,但科仪还不完备。

斋醮科仪是道士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为道教所特有的一种祭祀仪式,同时又是道教信仰和道教义理的外在体现。两晋南北朝是道教向官方、成熟、定性、整合的重要转折期,除道教义理论述的丰富完善外,斋醮科仪也逐步规范和系统化,为唐宋以后的斋醮仪式提供模板,唐、宋时期,斋醮活动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玄宗时国家已设有“掌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帐籍,斋醮之事”的专门机构崇玄署(《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使道教斋醮礼仪成为国家祭祀礼仪。

唐代斋醮愈演愈烈,李唐各朝史不绝书,太宗继位之初,命高道李含光在茅山建醮,为国祈福,曾多次遣使赴茅山巡视斋醮。又如,武则天时期,多次敕命建金箓斋、河图大醮和投龙简仪,为国祈福,镇安社稷。大周天授三年()敕金台观道士马元贞赴往五岳四渎,建斋投简。年嵩山峻极峰发现武则天时期投的龙简,为道教龙简的实物,此简《中岳投金简文》称:“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山门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系太岁庚子七月,即:大周圣历三年()中元节投放。唐代道教盛行的投龙简仪源于汉代天、地、水三官信仰。陆修静时初步形成投龙祭祀仪式,至唐代祭天、地、水的投龙简仪式,以成为国家斋醮祭祀大典。而玄宗继位后,崇道之举更盛前朝,史载唐天宝十年()玄宗还曾“于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武宗继位之初“诏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内修金箓斋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可见唐代斋醮之重。

宋代斋醮是唐代斋醮的延续和发展,在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更是建醮成风,科仪总集一部接一部的问世,从内容上看,宋代道教各派互相融合及斋醮仪式,在官方、民间十分活跃,使得斋醮科仪在当时极为辉煌。

三、全真教斋醮科仪

金元之际,道教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派,全真道士以修炼内丹学为旨,兼行符箓斋醮,而正一派仍以符箓斋醮为事,但也修炼内丹,正一派斋醮仍保持宋以来传统。

曾经有学者认为,全真不事符箓,今全真建醮书符上简为后事,已偏离全真教旨,其实这是种误解。我们今天虽无缘一窥早期全真派科仪,但从各位创派始祖所留诗集可知,早期全真派确实有科仪,对符箓斋醮的态度是大力提倡的,更是活跃与金元醮坛的主要代表人物,道教建醮宗师。在此例举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及北七真中的丘长春、刘长生、王玉阳四位祖师主持斋醮的诗词为据,其中亦有不少章节也叙述了符、箓、篆、简使用情况。在《重阳全真集》载有很多有关全真派建醮的诗篇。如《终南刘蒋姚二官设醮》:“谈心应遇佳时,下修成大醮仪”,“怀道德洪禧助,拔先宗胜广施。谢圣贤多拥护,人名姓已天知”。又《道友作醮篆符简》:“抵良辰集众仙,将玉篆遂同编。丝不断依从古,口相传各取阗。字金书谁敢悟,田丹诀我惟先。然水木火生金,一灵符便奏天”。王重阳祖师在这里明确指出,全真派所建斋醮科仪与传统道教科仪是一脉相承的,是在继承道教传统斋醮仪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符合全真教旨的斋醮科仪。长春真人《蟠溪集》亦有不少醮仪诗篇,《昌阳黄箓醮》十月昌阳五谷饶,追思黄箓建清标。华灯羽服罗三殿,降节霓旌下九霄。法事升坛千众集,香云结盖万神朝。从兹降福穰穰满,一县潜推百祸消。“传符受戒”,“万口同声”等。长生真人《仙乐集》有“太上符箓,二十四品”,“明真之醮,所料紧要”,“高功道法,显扬大教,所篆符简,众职明显,追荐文字,未有别料”等。玉阳真人《云光集》载有《赞黄箓精严》“星坛月殿溢香风,走凤飞鸾间玉龙,赞动三天诸圣降,度魂皆得步仙踪”。《黄箓醮抄亡灵》等篇“递相随处广抄灵,正直无私绝爱憎。孝子顺孙同荐福,拔亡解苦尽超升”等。在马丹阳、谭长真、郝太古、孙不二诗词中均有主持建醮的诗词,在这里不便一一列出。从全真派各位始祖有关建醮的所有诗篇及小序可知,他们在传教时,从未停止主持斋醮科仪活动,曾在皇宫和很多州、府、县建过一场又一场的大型醮仪,如普天、黄箓、明真、谢恩、祈福、求雨、济度等。这足以说明全真派祖师对斋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这对全真醮仪的形成、发展、完善,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稳固基础。金大定二十八年(),世宗召长春真人丘处机进京命主持万春节醮仪事。据《金莲正宗记》记载:长春“既主持长春宫,而教化大行,全真之教,翕然而兴。主持醮坛,祈风祷雨,刻应不差如影响焉”。记载,泰和元年(),泰和二年(),泰和三年()玉阳真人王处一三次奉章宗召,在毫州太清宫建普天醮仪,“万鹤翱翔,太上现于云中”,普天大醮是诸醮仪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者。道教修斋建醮时,离不开符、箓、篆、简,刘长生在《仙乐集》中说,全真派建明真醮时,高功法师也同样要书符念咒,书写有关醮坛用的各类表文等。即是全真派授受戒律同样也离不开符、箓、篆、简。丘祖在《福山县黄箓醮感应》序中说,“明昌甲寅秋九月,建黄箓于福山县,二十八日午后,将传符受戒”。足以证明,全真建醮时书符上简,拜表陈词,本是份内之事,无可后非。详实的史料证明,全真派祖师建醮的内容之丰富、规格之高广、影响之巨大,是谨遵道教建醮之传统。全真、正一两派所建醮仪内容,实不分彼此。

元代道教全真教丘长春门人李志常,两奉朝命在长春宫建普天大醮、金箓大斋。元宪宗四年(),宪宗命全真掌教李志常,作大济度师在长春宫设黄箓普天大醮分位,醮期七昼夜。元世祖中统元年()太一道五祖,萧居寿奉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本宫设黄箓静醮,冥荐江淮战役捐躯者。同年,世祖命长春宫设罗天清醮,全真宗师宋德方主持七昼夜醮仪。元世祖中统五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元仁宗佑二年(),泰定二年(),命全真道张诚明、玄教张留孙、太一道蔡天佑、正一道刘尚平、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等大法师,为国建醮,更有道教数派联合建醮的辉煌、庄严、神圣的场面。

四、道教科仪在当代的传承

道教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祭祀方面形成多种用途的斋醮科仪,大则为国祝禧,禳解灾疫,小则安宅镇土,禳灾解厄等等。据闵大师讲:“现行科仪,基本是沿袭明代的科仪,但也不是照搬下来,而是根据各派、各地域而大同小异。正一道场法事科仪地区性更大些,全真道场法事科仪在全国十方丛林中大致相同,但也有小有不同”。道教斋醮科仪有阳事、阴事之别,即清、幽之分。阳事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阴事有摄召度亡、开方破狱、度桥沐浴、炼度施食等。宫观祖师诞辰、重要节日及每逢朔、望日,道众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礼仪,均属于斋醮科仪。

道教举行斋醮科仪,需根据高功师的传授,谨遵道教仪轨,宣演太上正法,高功师更不能无法则的变来变去。如果这样称“没传授”剽学,也未经他上一代高功先生“拨职”按玄规没有“拨职”的高功,在天曹没有挂号记名,属不正统的高功,不能为人“章醮”。道教正一派高功师,按《三洞修道仪》说,亦须授《正一盟威法箓》后,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始可为斋主章醮,称为“臣某”。道教全真派高功师有拨职、随职之别。据我师父王至全大师讲,高功必有职,凡七真八派羽士学高功,须经上一代高功拨职,学者不论哪宗哪派,一律须将法名改在上一代高功名下为“拨职”。而“随职”是说,学者法名本身就是上一代高功师名下,即“随职”。零二年夏季年我去北京,就此事又请教了闵智亭大师,闵大师所言与我师父所传略同。据陕西楼观台老高功师任法久大师所传,七真八派羽士凡学高功,除龙门派外,其它宗派学高功者一律将法名改在上一代高功师名下为“拨职”,凡龙门派羽士学高功者皆不改法名称“随职”。全真高功传承授受,犹如全真派方丈接“法”之意,按仪轨不接“法”,不续“法统”,是不能晋升为人天教主。

现行斋醮科仪,应斋主的要求不同,有单日、单夜、一日一夜、也有三日三夜等。据我师父王至全大师讲,他老人家在建国前曾做过长达七七四十九天规模宏大的道场--《十王转案》仪。建国后,在中国道协组织下于一九九三年八月,由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台北指南宫三家,在北京白云观修建了建国以来首次的的罗天大醮大法会,共计十昼夜,设有十一个醮坛。上海白云观、苏州玄妙观、杭州抱扑道院、广州三元宫、西安八仙宫、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等名山宫观应邀参加了这次法会。香港青松观分院美、加、新、奥、青松观联合组团随香港青松观在三官殿设坛,中国历史上首次以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洋道士”相联合在中华大地上建醮诵经,以不同的语言共同心声,祝愿世界和平。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及国家的一些有好道教组织也应邀列席,这是海内外道教徒最广泛的大联合,也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建设,互相结合的斋醮科仪大演诵,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道教斋醮科仪,伴随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今天,斋醮对我国当代社会有着深远和巨大的影响,它是道教开展的主要宗教活动,也是信教群众了解道教和道教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中科获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95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