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志在高山云生足下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沙门礼佛修行,要临四大道场。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汉魏南北朝人多有此意,陶潜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曹植的“高臺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态度如出一辙。初唐以降,诗人所作登高诗文,不再有天地之悲,人生之泣(当然悲戚仍未绝),李白那样天马行空般的豪放俊逸,和宋人那样淡云疏月式的清愁代替了前代深沉的古韵悲思。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的这两句诗,可谓一笔写尽登高望远的超拔情志。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直抒胸臆也充满了昂然的亮色。
然而古往今来,李白、王之涣们的登高诗所表达的积极情绪并非主流,诗人们大多在自己登高所赋的诗句里倾泻了无尽的悲悯、怅惘和迷失,这种消极意味占据了古今大多数的诗篇——这是怀抱不能伸张的代价。
由悲到愁,消极的程度表面看似乎减弱了不少,实则不然,因为这份情绪早已深入骨髓,无法自拔,成为国人“集体无意识”之一部分。
与李白同时的崔颢,他登临黄鹤楼的题诗号称唐人七律之绝唱,连诗仙都自叹弗如。但笼罩在绝妙诗句间的况味,仍摆不脱一个“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至于一贯苦吟的老杜,登上岳阳楼之后所诵的诗篇,何止是苦,又岂止是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少陵老矣,岳阳楼上的老者老泪纵横,不复有当年《望岳》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那时候,想登高,未能登,壮思却比山还要高;现如今,登上个楼阁即涕泪交流,这便是岁月,这就叫人生。杜甫已知命——不光知自己的命,也知国家的运命,运命便是人世间这桑田沧海,天道正在其中。或者用辛弃疾的话来说,未登高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待上得高处时,已老态龙钟,只得“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毫不为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写诗如此,已经无法品评——任何注脚和赏析实属多余。登临之悲、之愁、之苦,至此被老杜划上了一记无比有力的句点。写登高之诗的人再想超越,已宣告不可能,除非换个心情和视角。
譬如宋人的淡然。淡然到即便起了忧思,嘴里说道心惊,文字却波澜不起。于是,超然淡然,形成一份优雅,这就成为宋人的胸襟和怀抱。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在春日里登高怀乡,笔调也是同样的安静恬淡。颔联颈联都明显在仿唐朝诗人韦应物,但整诗的调子却更倾向于王摩诘。相对于其他伟大的前辈诗人来说,宁静的王维明显更符合宋人的审美趣味。
登高,不仅可以思古怀远、抒发胸襟和怀抱,也可用以寄托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王维那首有关重阳的诗家喻户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的登高诗,没有李白张扬个性的豪情壮志,没有杜甫痛思家国的沉郁悲凉,没有崔颢遥想仙踪的不胜怅惘,没有王勃物是人非的黯然神伤。他想家,想亲人,仅此而已。所谓“高处不胜寒”的隐喻,在此并不存在。于是,“高处”和“低处”之差异,在王维诗里亦无分别,空间的分别既然没有,时间的分别亦复如是。
雪带烟云冷不开,相思无复上高台。
江山况是数千里,只听嘉声动地来。
——雪窦《寄乌龙长老》
这是有宋高僧雪窦禅师的诗作。雪窦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思念他的朋友乌龙老和尚。怎奈彤云密布、飞雪飘零,不能够登高遥望以寄相思,所幸乌龙和尚禅风广布,千里传音,也算对老友来说最大的安慰吧。
王维和雪窦的诗都可谓浑然天成,韵味是如此的平淡,简直看不到悲,也读不出愁,但深切的意味恰在其中。就像这爿不显眼的禅门公案:
曰:“步步登高时如何?”
师曰:“云生足下。”
——《五灯会元》卷三十
石霜楚圆禅师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回答,实则已过万水千山。这份轻描淡写,是禅师的胸襟。山是静的,云是动的,但不论动静,都随我的脚步而存在——禅心在此。
千年前,那位叫范仲淹的老者登上岳阳楼,挥毫写下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也是他人生的总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便是“志在高山”,也便是“云生足下”。
文/沐斋
原名宁锐。当代著名文人,画家。倡导新士人主义,人谓其“活在当下的古人”。著作有《温文尔雅》《空色》《风入松》等。
画/刘知白
号白云,如莲老人。年拜顾彦平为师,入住过云楼,临摹历代名画,访遍苏吴名流及藏家,奠定了深厚的传统画学基础。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北京国艺美术馆国艺美术馆是北京“国艺华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创建的专业艺术展览馆!美术馆展厅面积近平米,展线余米,主展厅可容纳人举行开幕仪式!国艺美术馆自年12月开馆以来,全国政协、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画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多家权威单位在此举办了上百个大型活动。国家领导人李金华、郑万通、阿不来提、顾秀莲、陈宗兴等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并亲临展馆给予美术馆很高的评价!城市景观研究中心,文化艺术金融,文化艺术衍生品设计开发中心,艺术电商等都在完善建设中!
美术馆管委会主任:肖东升
美术馆馆长:王清杰
美术馆总经理:肖静慧
美术馆-/
美术馆邮箱:gy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