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岁岁重阳今日重阳,武宁人你知道多少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经长大,父母还未老去;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依然健在。
一个节日
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重阳又叫“辞青”,与三月初三的“踏青”相对。此时青叶转黄,枫叶转红,山野间红黄相映。宜登高望远,向春夏绿意告别,迎来橙黄橘绿,是为一乐。
说到重阳节的历史,还要追溯到先秦,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求寿习俗“,则从汉带兴起——《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西汉宫人的话,“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一个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双九相重,所以称“重九”。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期,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父母死于村中突发的瘟疫,悲痛之下,桓景便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民间便流行起于九月九登高、佩艾叶、饮菊酒来祈求健康的习俗。
一种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而中医药专家也认为,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习俗本身具有养生的作用。
登远眺高九九重阳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当属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即是秋游,有陶冶情感的成分在其中。其实,古人早已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重阳登高实际是鼓励人们走出户外,运动肢体,活动筋骨。
一般说来,秋天温差小,山间景色也很宜人、空气新鲜,能促进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一些慢性病人的健康很有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登高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等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放风筝在北京、河北、山东,还有广东等一些地方,重阳节还会放风筝,放远了以后把线剪断,喻示“邪气”被放走。放风筝要挺胸抬头,还要左顾右盼,有跑有停,有进有退,要求四肢和躯干都要活动起来,腰腿也都会变得灵活起来。再加上放风筝要考虑风向,随时收线放线,对于大脑和眼睛都是很好的锻炼,可以让老年人思维敏捷,防止患上老年痴呆。
对于那些久坐办公室面对电脑的上班一族,则或多或少受到肩颈不适的干扰。放风筝通过抬头看天,呼吸新鲜空气,压迫的颈椎会感到很舒服,长此以往,颈椎会渐渐有所好转。同时,放风筝要时不时抬手扯线,对肩部不适也有很大的缓解。
插茱萸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所佩戴的茱萸(即吴茱萸),其子实又名“越椒”、“艾子”,为常用中药。《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其实茱萸服用还可防病治病,“井上宜种茱萸,叶落水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其子实还能泡酒。
饮菊花酒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重阳饮菊花酒能强身延年,古书记载“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所以菊花酒历来颇受人们的钟爱。
菊花除了观赏价值,本身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及一定的降压功效。对于有高血压、急躁易怒的人,在赏菊之外,还可以适当地饮菊。但也要注意,平常脾胃虚汗的人要慎用。
吃重阳糕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过去,在重阳这一天,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枣、栗子、山楂等果干等为原料,既颜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
重阳节因“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经长大,父母还未老去;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依然健在。今天重阳,祝家中老人健康长寿,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点“阅读原文”访问武宁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