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九九重阳,追本溯源,心归故乡

发布时间:2021-4-5 23:04:06   点击数: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09/5686247.html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来临,这个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节日。那么关于重阳节是如何由来的,重阳节的历史你都了解多少呢?有哪些的演变历史呢?关于重阳节的传说你都知道几个呢?主要是那些类型的传说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节日发展演变:

  重阳节已有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许多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日祭祖的习俗,在这一天推行敬老崇孝活动。舟山的重阳节,乡里农村有做团子的习俗,团子作为贡品祭祀祖宗,然后亲友间互相赠送。那天,女婿会向丈人、丈母娘家挑去“重阳担”,后改为送酒或糕点等一般性礼品。重阳节是一个晚辈孝敬老人的日子。

  中秋国庆的欢乐之后,重阳节总会容易被人们遗忘,就像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的老人一样。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重阳这天,儿女们带着家人和礼物前去看望父母,和年迈父母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再听父母唠叨唠叨,叮嘱父母珍重身体。对于老人来说,晚年能安享天伦之乐莫过于最大的福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日益进入老龄化,养老越来越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于老人而言,重阳节只有一天,重阳节的欢乐总是希望围绕在晚年的每一天。

  小结:重阳节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在吕氏春秋或者是季秋纪都是有记载这个节日。这个节日无论是唐或者是明又或者是清代都是非常的盛行的,现在每年的九月九除了是重阳节,同时也是老年节。在这一天,作为子女,应当思念亲恩,尽量抽空回家陪陪老人,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关于重阳节,古代还有很多传说,今天虽然无法完全考证,但每一个传说都有其意义和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地方。

  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3、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4、《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小结:重阳节的传说有在东汉时期的瘟疫,之后神仙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除妖魔。还有就是刘邦的爱妻吕后死后,宫女为了延长寿命然后配茱萸,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关于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故事。   重阳处于秋季,万物丰收、物果盛华,如老人操劳一生,马上进入自然跟人生的冬季,在此时祈福老人“长长久久”,健康和乐!

  中国人自古遵循自然之道,讲究“天人合一”。感恩自然赐予丰收之德,感恩父母养育身恩,祝福全天下的父母、老人:福寿康宁、长长久久、喜乐吉祥!

青玄行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15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