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揭秘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
重阳节,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登高节、重九节、……等。历史悠久,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而今重阳佳节,又被称作老人节,这是为什么呢?老人节的由来又是什么呢?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解惑: 年,我国把每年的阴历九月九日定为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个机关团体单位,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按照中华传统的已经理论,阴阳之气是相互轮回的。一为阳气初始,三为阳气上升,五为阳气正旺,七为阳气转弱,九则为阳气衰老。九这个数目本身就含有生命到老年的意思。另外,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因而,把重阳节叫做老人节,虽说少了些历史文化底蕴的衬托,但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我们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中所指的,就是九九重阳节,在异乡的人登高远眺,以借此来思念亲友。当然了,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蕴藏的文化内涵,自然重阳节也不例外。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下文。
重阳节文化内涵: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祝寿节”、“女儿节”等,今天也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起源很早,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重阳节逐渐成为深具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重要节日之一。两千多年来,对生命归宿的追求作为重阳节深层结构中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改变,人们熟悉的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等词句,就高度概括了这一节日所蕴涵的丰富的时空观和生命感。但在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还融合了敬老养老的儒家理想与孝道伦理,也融合了道教养生贵生、驱邪求寿的世俗理念。
逐渐由最初的天伦祈祀型国家大礼转变为人伦娱乐型的民间佳节,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全民传统节日。如今,在全球化老龄工作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个集中点,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重要的社会性节日,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阳节文化精髓: (1)是“孝”文化。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2)是“寿”文化。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
嘉利祥轴承
“用心沟通·和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