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在薄凉的世界里,久别的重逢
寒露,水汽类节气。“寒”表示露水更浓,天气由凉转寒之意。与白露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为冻露,因此成为寒露。一般寒露时节是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这两天,寒露当天太阳到达黄经度。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八尺二寸,相当于今天的2.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戊的方位,也就是西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九月。
这个时节南方和北方依然差别比较大,随着气温的降低,北方的空气更加寒冷,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零星的雪花,而南方的天气则明显的变凉了。《清嘉录》载:“寒露乍来,稻穂已黄,至霜降乃刈之。”
东北地区,麦子已经下种,主要收获水稻、棉花、荞麦、甜菜等。
华北地区,深翻土地,精选良种,抓紧时间播种小麦。
西北地区,播种冬小麦的同时,利用农闲时间平整土地。
西南地区,寒露前后风雨比较频繁,所以要抓紧抢收水稻、玉米和豆类作物。
华中地区,早熟单季稻即将成熟,为收割做好准备工作;双季晚稻处于灌浆期,需要进行间歇灌水。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反映在谚语中:“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作物迅速成熟,谚语说:“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三日无青豆。”“菊花开,麦出来。”
寒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
一候中的鸿雁来宾即是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二候中的大水即大海,古时传说,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的。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都与雀鸟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的;
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这个时节还有一个重大的节日,那就是九九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命名和来历也和古代的历法有关。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要吃一种糕。此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为“重阳糕”。
重阳的传说不一,其一说为,见于敦煌发现的唐代卷子《杂抄》,是说古时帝喾有子名尧,八岁封为唐侯,十二月八日升位。某年九月初九,唐尧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用面米和酒招待。面米尚未送到,帝喾去世了。于是百官推戴唐尧继位,因要为帝喾服丧,不能饮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面团、糕饼等食品,在诸侯拜会新主时食用。从那以后,白米面团和糕饼便成九月初九的专有食品,“不令断绝”。有人认为《唐六典·膳部》所谓九月九日的“麻葛糕”,就是从这种白米面团和糕饼演变而来。又《食谱》谓“张手美家重九(制)米锦糕”者,所取原料为米面、胡麻等,只是制法不同。因此,九月九日食糕的原始含义似乎又是对唐尧登位的纪念了。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梁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名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
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菊花酒的开始。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意思是说,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酿,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才酿熟,可备饮用,所以叫菊花酒。
到了清明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禳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汉代已成为固定节日,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的民俗活动。登山,既可以在登山时锻炼身体,又可以观看大好风景;赏菊,可以陶冶情操,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还可以培养感情;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对身体有益;所以说重阳节的活动是浪漫的。关于重阳节还留下了许多佳句,如古语有云:“岁月往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齐,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艳高会。”并且时逢九月九还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登高赋诗,游猎骑射”。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
每年农历九月中旬,台湾高山族中的阿美人便选择一个月如昼的夜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称之为“观月祭”。
节日前夕,高山族聚居地区的族人中自18岁至50岁的成年男子即合买一头大水牛,屠宰后放置于树林当中。待皓月当空、柔光似水的节日之夜,男人们纷纷相邀偕往树林,在这个露天的“大舞台”上围绕着“牛”翩翩起舞,尽情欢唱。歌舞暂告一段落后,歇息后大家把牛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根据年龄的大小逐个分配受用。这时,打扮入时的高山族妇女头戴首饰、身披偏衫,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也结伴赶来参加节日的盛会,她们同男人们一起吃喝、赏月。伴随着鼻萧、弓琴、竹笛演奏的乐曲声,男女族人又一齐酣歌狂舞,如醉如痴,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
文案:青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