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然自汉至宋未改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重阳节的诗句毛泽东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三)佩——茱萸佩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古代重阳节喝什么酒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rdquo重阳节的诗句古诗;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节喝啥酒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五)敬老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六)杂俗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重阳节喝的酒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