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传说与历史中的崆峒道教人物

发布时间:2018-5-15 15:15:47   点击数:

崆峒山(kōngtóngshān):道教圣地,距离甘肃省平凉市区12公里,东至西安市多公里。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的广成子,因此被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西来第一山”。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崆峒山所在的大区域有伏羲故里——平凉市静宁县成纪文化城,可见该区域历史上很知名,是中国人文发源地之一。

崆峒山海拔高度在—.5米之间,除华山外,比五岳的其它四岳海拔都高。垂直高度为.5米,总体规划面积为83.6平方公里。是六盘山的支脉,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崆峒山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多种,动物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崆峒山景

有关崆峒山的记载:

①《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②《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

③《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④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

⑤唐·曹唐《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

⑥唐·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馀荒丘。”

⑦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

⑧宋·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图”

“老子八十一化图”源于“老子化胡”说。最初绘制为嘉靖年间(年——年),道光19年可能进行过一次修复,因为北壁几处画面色调与原色调不符,距今已有多年,修复后也有年。现存于崆峒山主峰老君殿南北两壁,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文物之一。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崆峒山名的由来,解释大致有三:

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淮南子》有:“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父子,有以相使也。”

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较多,取空洞之意。

崆峒主峰

崆峒山为道源圣地,因自三皇五帝始就有传说中的仙家在此修炼。我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将广成子的演道与老子的传经并视为道教的两大源头,他说:“粤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礼;柱下传经,仲尼兴犹龙之叹。道教渊源,由来久矣。”笔者爬梳史料传说,发现不少道教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都与崆峒山有不解之缘。现列举如下:

广成子,传说中上古黄帝时的道家人物。有关记载如下:

《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崆峒山黄帝问道处

嵇康《高士传》曰:“广成子在崆峒之上。黄帝问曰:吾欲取天地之精,以养万物,为之奈何。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吾将去汝,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

《神仙传》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方北首而卧,黄帝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问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入吾道者,下为王。吾将去汝,适无何之乡,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明戴进《洞天问道图》,此图描绘轩辕黄帝至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赤松子,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学五千文,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崆峒山上有一著名景观棋盘岭,因传说广成子和赤松子两位大仙在此对弈而得名,原台上有铁棋盘和玉棋子,今已不存。

棋盘岭

灵宝大法师,《封神演义》中的仙人。道场在崆峒山元阳洞,法宝有龙虎印、降妖剑等。元始天尊的第六位弟子,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曾经帮姜子牙破十绝阵。

《封神演义》有两个回目的开篇诗中提到了崆峒。其中第九十一回《蟠龙岭烧邬文化》开篇:“力大排山气吐虹,手拖扒木快加风;行舟陆地谁堪及,破敌营门孰敢同?擒虎英名成往事,食牛全气化崆峒;总来天意归周主,空作蟠龙岭下洪。”第九十三回《金吒智取游魂关》开篇:“斗柄看看又向东,窦荣枉自逞英雄;金吒设智开周业,彻地多谋弄女红;总为浮云遮晓日,故教杀气锁崆峒;须知王霸终归主,枉使生灵泣路穷。”

玉子,道教神仙。

《神仙传》载:“玉子者,姓张震,南郡人也。少学众经,周幽王徵之不起,乃叹曰:‘人居世间,日失一日,去生转远,去死转近,而贪富贵,不知养性。命尽气绝即死。位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于是为灰土乎?独有神仙度世可以无穷耳。’乃师长桑子,受其众术,乃造一家之法,著道书百余篇,其术以务魁为主,而精于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消灾散祸。能起飘风发木折屋,作云雷雨雾,以草芥瓦石为六畜龙虎,立便能行,分形为数百千人。能涉行江汉,含水喷之,立成珠玉,遂不复变也。或时闭气不息,举之不起,推之不动,屈之不曲,如此数十日,乃复起如故。每与诸弟子行,各丸泥为马与之,皆令闭目,须臾,皆乘大马,乘之一日千里。又能吐五色气,起数丈,见飞鸟过,指之堕地。又临渊授符,召鱼鳖,鱼鳖皆走上岸。又能使诸弟子举眼即见千里外物,亦不能久也。其务魁时,以器盛水,著两魁之间,吹而嘘之,水上立有赤光,绕之晔晔而起,又以此水治百病,在内者饮之,在外者浴之,皆使立愈。后入崆峒山合丹,丹成,白日升天也。”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教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据载钟离权得东华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后又遇华阳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轩辕黄帝所藏玉匣秘诀,遂成为真仙。后游庐山,遇吕洞宾,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又说:

钟离权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明吴伟《钟离权度吕洞宾》

宋德方(—),字广道,号披云,莱州掖城(今山东掖县)人。宋披云,访道遇纯阳(吕洞宾)真人,授以金丹,了道于崆峒山,世称披云真人。

朱有,泾州人,少窜名五符,宋元丰初与虚山李阿试仙台有往来(《明一统志》载)。少好道看,曾居崆峒山修炼。

贺志真(—),元初道士。名贺无希,号圆明老人,隆德人(今宁夏)。拜吕通明为师,吕通明为郝大通门下,亦从丘祖受法,贺后又拜丘处机门下慕志远为弟子。他是华山朝元洞的创修人,实为华山派的开派宗师。修葺华山长空栈道。贺志真,曾久居崆峒真人洞修炼。

黄居士,元朝末年人,为显宦,好道,见世乱弃官入崆峒,不与人往来。得重阳(王中孚)真人修道口诀,子饮月华,午餐日精,九年脱化。

张三丰,文始派传人,武当派祖师。辽东人,名君宝,字全一,三丰系号,善书画,工诗词,明史有传。明太祖、成祖皆求之不得,英宗时,赠为真人,《崆峒山志》载:“成化间,游居崆峒,人皆不知。”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崆峒山历来为全真龙门派道人修持之地。“龙门派”弟子在山修炼传承直到现在。其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传代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第30代。

“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他的儿子管理平凉崆峒山,修寺建塔,崆峒武术在张三丰的主持下,将气功运用进广成武术中,崆峒武术的精气神融为一体,精气神是广成子道教文化的核心理论要点,这时又成为崆峒武术的理论要点。张三丰被奉为崆峒武圣与广成子大圣遥相感应,也使得崆峒从源流而有序发展。由于张三丰游居全国道教名山,崆峒武术作为一个流派传到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峨嵋山、昆仑山等数十个道教名山。”

相关链接:专家:张三丰是崆峒派掌门人汉名将善用飞剑杀人_历史频道_凤凰网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皮肤病专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82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