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诗人的内心深处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担任池州刺史时写的一首“重阳诗”官场的人际复杂、杂务烦冗,令诗人心情很郁闷重阳节这一天,他和朋友们带上美酒,登上了池州城东的齐山江南的水光山色、秋高气爽;登高远眺,令诗人心旷神怡,心情豁然开朗,还兴致勃勃地折了盛放的菊花插在发髻上当年,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爱“簪菊”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品读孟浩然当年写的这首“重阳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依然能感重阳节的习俗受到他恬淡、亲切、愉悦的心情
白居易对“陶菊”内涵理解至深且有独到体会,每逢重阳节总有很多感慨他在《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一诗中写道:“霜逢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晚年的白居易闲居洛阳,重阳节很少参加宴饮了,他写了一首《闰九月九日独饮》:“黄花丛畔绿樽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诗人的内心深处,与陶渊明悠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年重阳节参加了朋友的宴饮,在酒席上写了一首《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重阳节几月几日少年场”全诗以花喻人,把白色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黄色的菊花“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菊花的国家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菊花不仅姿容美丽、品性高雅,还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作为草药和补品,菊花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还将菊花列为百药上品,认为服用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先秦诗人屈原也曾“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浮云暝鸟飞将尽,始打青山新月前”唐代诗人钱起的这首《九日田舍》,是其为数不多的一首佳作“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重阳节的故事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九日登高》一诗中,所发出的另一种人生感慨
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称“重九”,有“九九相重,宜于长久”的美好寓意不过,九九相重的同时,也意味着“阳极生变”重阳节后,天气转冷,阴气即盛,由盈而亏,多病灾为祛病消灾,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等辟邪节俗,将茱萸称为“辟邪翁”、菊花称为“延寿客”
新华网上海10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建松)重阳之际,菊花盛开赏菊、簪菊、饮菊酒,是我国古代重阳节重要的民俗之一我国唐代的“重阳诗”几乎有一半都提及菊花在诗人眼中,菊花是公认的“重阳之花”
唐代诗人王勃曾写过一首《九日》诗:“九日重阳节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唐代诗人崔国辅也写过一首《九日》诗:“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在唐代诗人眼中,“陶酒”、“陶菊”都是高雅、脱俗、旷达的象征
在我国历代诗人中,陶渊明堪称“菊花的形象代言人”生于东晋乱世的陶渊明,是一位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渊明以他的思想和人格,为菊花赋予了高洁的品性和灵魂“陶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的重阳节文化相融合,ban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秋季白癜风怎么保养皮肤青少年白癜风是什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