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教学满招损,谦受益给中小学生讲苏轼改
苏轼,字东坡。是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苏轼天资高妙,博学多才,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因此显得有点自负。
苏东坡曾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回京述职时顺便拜见王安石宰相。王安石不在,由管家徐伦引苏东坡到东书房,这东书房,便是王安石的外书房。凡门生朋友来访,都到此处。
东坡见书桌砚匣下压着一张白纸,拿起来看,原来是两句未写完的诗稿,认得是王安石的笔迹,题目是《咏菊》,只写了下面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笑道:
“真是‘士别三日,该刮目相看’,以前我在京为官时,荆公下笔数千言,不加思索,下笔成章。三年后就不同了。真是江郎才尽,这两句诗真是胡说八道。”
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胡说八道?皆因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为和风,夏为薰风,秋为金风,冬为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季。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
第二句说:
“吹落黄花满地金”
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兴之所发,不能自己。
苏东坡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把续诗仍压于砚匣之下,盖上砚匣,步出书房。
荆公回府后。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完韵。至东书房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徐伦道:
“适才何人到此?”
徐伦跪下禀道:
”湖州府苏爷曾到。”
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中不语,心下踌躇:
“苏轼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竟敢来讥讽老夫!明日早朝,奏过皇帝,将他削职为民。”
又想道:
“且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
叫徐伦取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命徐伦将诗稿贴于书房柱上。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苏拭才力不及,降职任黄州团练副使。天下官员到京上表章,不论官职是升是降,都惟命是从。惟有东坡心中不服,心下明知荆公为改诗触犯,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
光阴似箭,到黄州快一年了,重阳节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东坡坐在书房时忽然想到:
“定惠院长老曾送我黄菊数种,栽在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
恰好此时好友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陈糙同往后园看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菊花。唬得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因为东坡曾写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认为菊花最耐秋霜,即使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陈季常问东坡为何如此惊讶,东坡道:
“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以为是王荆公错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王荆公把小弟贬到黄州,原来是让我来看菊花啊。小弟当初被贬职,发配黄州,还认为是荆公恨我揭露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不错,是我错了。”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做人不要自作聪明,骄傲自满,对别人所作所为妄加评判,轻下断语,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要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
文
澄江六中刘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