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重阳节后艾灸有什么好处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写到重阳的饮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重阳节到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古人将重阳与上巳(九月九和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也就是季节交替的时间界标。
上巳节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是为"踏青";到了重阳,秋寒新至,古人这时候出游就是"辞青"了。因此,重阳的节俗也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俗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隋时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写到,"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古人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说源于对山神的敬畏,人们为了免除灾害。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一定要上山游玩、祭拜山神。另一个说法是:登高的传统从"小秋收"演变而来。重阳节天气凉爽,这段时间农忙已毕,农民们相对比较空闲,便上山摘野果、药材,顺便登高望远、饮酒作乐。
重阳节俗
赏菊、饮菊酒
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也叫"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风流的古人喜欢在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好不快活。
重阳节当天还要喝菊花酒,因为菊花又名"延寿客",是长寿的象征。晋代陶渊明说过,"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人酿菊酒,会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酿酒的粮食中一齐发酵,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饮菊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重阳当天喝,还有延年益寿的好兆头。
重阳节俗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嫩时呈黄色,在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的叶子和根叶还可驱虫去湿、逐风邪。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又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和端午节用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辟邪。
重阳节俗
吃重阳糕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因此重阳糕受到人们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常见的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依照传统,九月九日天明时,父母会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重阳节后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种: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艾灸的好处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现代应用上。艾灸的作用一
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艾灸的作用二
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三
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
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艾灸的作用四
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艾灸的作用五
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艾灸的作用六
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鍋ュ悍鍒啀琚獥浜嗚繖10涓祦浼犺涔呯殑qu浠婂勾涓浣犲湪閭i噷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