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茱萸是谁为什么要插t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的这首诗,把那种身在异乡,孤独寂寞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可是,百科君莫名的觉得茱萸好可怜,为什么要“插”ta?
想歪的自动面壁去...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长啥样?
(茱萸: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茱萸是谁?为什么要“插”ta?
原来重阳节插茱萸风俗由来已久。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到了唐代,这个习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
所以,他们插茱萸,是希望自己和亲人都远离灾难,辟邪消灾,健康长寿吧。
茱萸消灾辟邪的说法则可追诉到汉代。
某一天,汝南(现河南省汝南县)的得道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徒弟、同是汝南人的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会有大灾难,你要让家人各自做好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到九月初九时,你们要将茱萸袋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山上,饮下菊花酒,这个灾祸便可破解。
跟随费长房学道多年的桓景深信不疑,一家人在九月初九这天早晨便遵嘱而行。傍晚回到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全家人感慨万千,庆幸听从费长房的指导才得以安然无恙啊。茱萸辟邪消灾的作用就深深地印入了桓景的脑海里。
这个故事记载在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撰写的神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并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虽然带有“传说”的性质。但人们对于茱萸祛病辟邪、祈福求吉的神奇功效却深信不疑。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有关物理、化学的重要文献《淮南万毕术》也有记载:“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
然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茱萸辟邪的说法也就这样传开了。
然而,茱萸中的“茱”,其实是一个人,你造吗?
茱萸,在古代,叫做吴萸,因为吴地生产的最佳,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而且茱字也是后来才有的,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
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
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
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
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
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茱萸作为中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茱萸的药用价值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属木本,是一种常绿植物,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两种都可以入药。
山茱萸
又称萸肉,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性微温,味酸、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
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虚寒久泻等症。
就是这么多了
最后
小编祝大家重阳节快乐
来源:互动百科、大众养生网,都市快报,科普中国等
大家都在看↓↓↓
“二百五”说的是谁?“跳槽”原是青楼语!太长知识了
百科君论“石榴君”的正确打开方式
鼻炎又要“发火”了你的鼻子可还好?
如何攻克白癜风白癜风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