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开封研究黄花遍国中汴菊最为名

发布时间:2018-5-15 15:15:47   点击数:
      

开封人自古就有养菊的习俗,由此形成了斗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文化传承。“黄花遍国中,汴菊最为名”,说明开封菊花名不虚传。开封人为何偏偏喜欢菊花,菊花承载着什么华夏历史文明内涵?菊花与自然、人文之间是怎样的因果关系,恐怕知者不太多。而要说明这些问题,不能不从开封上古历史说起。

      一

菊花,原产于黄帝在开封建都的“中央邦国”,是上古时期自然植物与文化传承结合的产物。在开封深厚的文化土壤里,自古就有菊花生存的基因。

据西汉经学家刘向《别录》记载:“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蹙鞠”,是当今足球的鼻祖。黄帝时期发明了“蹙鞠”,用来训练习武的士兵。而黄帝以“蹙鞠”训练武士的地点就在开封古陈留。

在上古伏羲八卦和天干地支文化中,“陈”、“留”二字都具有高台土阜东方、四象四季春天等地理、节气和方位含义。陈姓图腾认为,“陈”是太昊氏伏羲、空桑氏炎帝及其后裔天文中心的象形,“陈”由天文中心“东”方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一说是由大“阜”昆仑山和“东”部方位组成的形象字。昆仑山是由土阜自然堆积形成的三层平顶高台,故也称“昆仑台”。天文中心是古人观测日月运行、制定历法的灵台,即仪象台。观测太阳升起和运行的仪象台,在太阳升起的东部方位,仪象台树立“扶桑”或“扶木”之地称为“陈”或“留(卯)”。古代也称作“陈仓”“陈勾”“天留”“陈桥”“陈宝”“陈板”等,都是指上古时期的天文观测中心,也是古典记载伏羲、炎帝、黄帝等五帝居住的“都陈”之地。

图腾是上古氏族用以区别其他氏族的标志,是受本氏族人崇敬、供奉的神物。陈姓图腾的形象是:中央黄帝昆仑台前,两侧旌旗招展,战车列队待发。战车上,有手持戈戟、列队待发的三军武士。这正是一幅黄帝在开封东部古沙水之阳、昆仑高台训练武士的雄壮画卷。

陈姓图腾的产生,也源于黄帝训练武士的“阵”列。“陈”字在古代与“阵”字相通,故陈姓图腾有昆仑台黄帝中央邦国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士兵列对、战车待发的“阵列”之义。黄帝时期发明的古代轩辕车,也称“高轮车”。因此,高轮车便成为黄帝部落的突出象征。而“陈”既是黄帝的居住地,也是黄帝后裔的族名。

开封是黄帝出生的昆仑台青丘、建都的轩辕丘,即古陈留“都陈”之地。陈姓就是由上古文化传承形成的。而陈姓图腾,或许就是居住开封的黄帝史官仓颉氏族最早创造的中国象形文字。

据汉代易学著作《河图稽命征》记载:“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于青丘。”说明出生于青丘的黄帝,是以北星为星象标志的。汉代易学著作《尚书纬》记载:“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可见,“北斗”就是黄帝出生、建都开封昆仑台、天地之中,即青丘的同义词。

对此,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认为,开封“浚仪:青丘,亦曰玄池”。战国魏国国都大梁“青丘”,就是黄帝出生、娶妃、生子、建都之地,也是三皇时期所建“陈都”。所以,唐代医学家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著作佐郎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无名氏《轩辕黄帝传》、元代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古典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天下之戴己”,就是指黄帝在开封古大梁被华夏先民拥戴为中央帝,这才有了黄帝在“陈都”以“蹙鞠”训练武士的“陈”氏图腾产生。

      二    

黄帝训练武士的“蹙鞠”之“鞠”,有菊花、黄花之义。据西汉礼学家戴德《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之“鞠”,也称“寿客”“金英”“陶菊”“黄花”“菊花”等。唐代经学家陆德明认为:“鞠,本又作菊。”在生物学分类中,“鞠”属于“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上古时期,野生菊花多为黄、金(白)两色。所以,菊花才被称为“黄花”“黄华”“金花”“金蕊”等。而“黄、金”之色在五行、五方、五色文化中,分别是指“中、土”和“秋、白”之色,两义合称“中秋”。而菊盛开的季节,正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之际,因此“黄花”又称“秋菊”“金菊”等。

“黄花”之“黄”色,在五行五方的“中、土”方位,也就是轩辕氏出生、成婚、生子、称帝、建都的氏族邦国“中央”和昆仑山“天地之中”,故轩辕氏族大酋长姬芒也被称为“黄帝”“中央帝”。与其说我国古代崇尚黄色,倒不如说崇尚黄帝,进而把黄色看作黄帝权威的象征。因此,黄色由黄帝之色演变为皇帝专用之颜色,始于开封宋朝时期的文化传承。此后,黄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

“黄帝菊”为多年生草本,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多为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其喜阳光、能耐寒、忌荫蔽、较耐旱,怕水涝,适应性很强。其株型紧凑,不断分枝,不断抽生花序,故枝叶繁盛,开花不绝,生生不息,象征着黄帝轩辕氏具有强盛的繁殖和发展能力,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据《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就是活百余岁的“寿星老人”,他居住的开封“青丘山”“轩辕丘”也称“寿丘”;他居住开封“寿丘”南部的“逢泽”,也称“太寿陂”。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魏晋时期史学家皇甫谧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我们认为,姬水是流经开封黄帝轩辕楼北部黄河的古河道“济水”,古称“沮水”“睢水”等,与“寿丘”同地。

古人把黄色菊花看做是皇、帝、王权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本从华夏民族始祖伏羲肇始太极、阴阳、五行文化传承而来。

“黄华”“中央菊”与“黄帝”“中央帝”发源于一地。“中央帝”“黄帝”因建都于开封昆仑台“中央邦国”,“太极”“昆仑”也成了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炎帝居住、建都地的同义词;黄色的“中央菊”,也有了太极阴阳、天地之道的神圣、崇高地位。

在中国文化中,记载菊花出现的历史很早,中国最早的史典中多有传承。如先秦古籍《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伏羲即“宓羲”居住的宓(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圆)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黄华”,就是菊花,即黄帝菊;而“赤实”,表示“黄华”具有“忠诚”的人文含义。

古人十分重视菊花的药用价值。相传炎帝所作《神农本草经》赞曰:“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初年,宫中九月九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可见,耐老、延年、长寿是菊花的药用价值所在,也是道家饮菊养生的重要原因。

菊花盛开于中秋之后的农历九月九日,故称“重九节”,也称“重阳节”“晒秋节”“踏秋节”“登高节”“菊花节”等,表现的形式为插茱萸、赏秋色、赏菊花、登高台等,更具有祭祀先祖、自然崇拜以及敬祖、敬老、感恩等文化内涵。

      三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的“菊花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传说,黄帝因征服东夷、九黎族和统一华夏部落的功绩,而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播百谷草木,发展农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肇造文明,惜物爱民,统一天下九州,奠定中华之基,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在开封轩辕楼北部的“黄池”铸造代表天、地、人的“三大宝鼎”,举行了封禅大典,祭祀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炎帝,并以胙土封氏。至今封丘“黄池”南部仍有供奉“三大宝鼎”的三大宫(工)地名存在,即:“东大宫”,祭祀伏羲;“西大宫”,祭祀女娲;“南大宫”,祭祀炎帝。因此,汉代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宝鼎三”,就是天、地、人“三大宝鼎”。

因黄池为黄帝铸造宝鼎之地,故也称“鼎湖”;铸造宝鼎的荆山,也称“釜(鼎)山”。三大宫,又称“三大工”,呈倒等腰三角形状,东西两大宫相距不足一公里,南大宫与东西两大宫各相距约半公里。三大宫东部为上古母系有乔氏居住地“乔山”,今称“陈桥”;西部为古“荆山”,今称“荆隆宫”或“丰隆宫”。“丰隆宫”是黄帝下葬之地,为古代济水的分支“沮水”流经之地。中国最早的“沮水”,本是开封西北部济水的支流,在开封一带分流为“睢水”,东南流向杞县、睢县、睢阳。

关于“封禅”一事,古人认为只有丰功伟业之帝才有资格举行封禅。黄帝就是具有丰功伟业的封禅第一帝,也是修身行道的玄圃真人,即古仙人。

黄帝在荆山铸鼎、封禅不久,便在荆隆宫去世,道家称之为“升仙”。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首山”,即天下第一神山“昆仑山(台)”,在开封黄帝轩辕楼北部“子”、“冬至”之位,也是阳气初动、白天渐长的“一阳生”之位。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所以,封丘西南部古荆山荆隆宫的“首山”,也称“首阳山”;“乌号”为黄帝的神弓,后在封丘古封父国传承为“繁弱”之名。据明末学者程登吉的《幼学琼林》记载,“琴名绿绮焦桐,弓号乌号繁弱。”名琴“绿绮”、“焦桐”,名弓“乌号”、“繁弱”,都是上古时期出自开封、封丘一带的宝物。“繁弱”为仿照黄帝“乌号”制作的名弓,曾为后羿使用。据春秋左丘明《左传》记载,周武王“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说的就是周朝将封父国的名号“繁弱”赐给鲁国的历史。

战国时期,魏国大梁所编《穆天子传》认为,“丰隆宫”在开封北部、封丘南部一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引《穆天子传》曰,周“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封丘县志》记载,周“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黄泽”,即“黄池”,在封丘西南昆仑山黄帝“丰隆之葬”的“曲洛”(洛水回曲处,今洛寨村)、丰隆宫(今荆隆宫乡)东部之地。

在古代方仙道士眼中,黄帝先天禀赋好,后天好学不倦。他以帝位之尊,问道于崆峒、力牧,堪称学道修仙之人的典范。故南朝道教思想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记载,轩辕黄帝其位置在第三之左,号“玄圃真人轩辕黄帝”。东晋西蜀道士吕元素《道门定制·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圣位》圣位排列中,轩辕黄帝为“中央玉宝元灵元老黄帝一炁天君”。

道教发展到宋代,已确立三清玉皇等先天神明的地位,尊崇黄帝的寓意十分明显。宋朝道士陈葆光在《三洞群仙录》里首句便说:“盘古物主,黄帝道宗。”大意是说,黄帝弱而能言,圣而预知,好道希妙,故为道家之宗。可见,宋代朝野上下,都有提高黄帝地位的期望。道教所指的黄帝,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相传,在距今约年前的“九九重阳”之日,轩辕黄帝在开封昆仑台北部的荆山,采铜铸鼎,胙土封氏,之后驾崩,驭龙升天。自此,中原华夏民族在“九九重阳”之日祭祀黄帝的风俗开始出现。后来,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悼念仪式。

重阳节是伏羲在开封肇始八卦文明,即河洛文化内容的重要体现。伏羲八卦、即河洛文化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古人认为,重阳的“九九”与“久久”二字同音,“九”在伏羲八卦、洛书九宫图中是最大的理数,又在“南”“午”,“夏至”之位,是阳气最盛的太阳节气。

尽管战国、汉代以前,迁徙到各地的华夏民族多有农历九月初九日祭祀黄帝的文化传统,但却没形成统一的祭祀规范。据南朝著名学者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朝文学家杜公瞻注释:“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说明效法寿星老人黄帝居高台、求长寿、饮寿宴,已成为重阳节文化的重要内容。直到宋代前后,民间祭祀黄帝的活动才在宋都开封黄帝重阳升天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年重阳节祭祀黄帝的约定成俗。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登高台、祭黄帝,已成为人们有意无意之间的世俗传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故此书又记载,“宋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岗等处宴聚”。

这种文化传承影响深远。如今陕西黄陵县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祭祀黄帝的大典,也称自宋朝开始。

重阳节祭祀黄帝的习俗,不仅从上古时期的开封古陈留一带开始传承,而且也被日本等华夏文化圈内的国家所效仿。公元年~年的日本平安时代,重阳节被称作“菊节”。据说“菊节”之时,日本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之后,日本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饯行。

      四  

菊花会、重阳节、祭黄帝文化本三位一体。

上述论证表明,“黄花传华夏,汴菊始为先”,其重要原因在于:

1.菊花最早发源于黄帝出生、成婚、生子、称帝、建都、铸鼎、成仙和下葬的开封古陈留一带。无论黄帝列阵昆仑、训练武士的“蹙鞠”,还是食菊养身、修道升仙的黄花,都与开封古陈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渊源。直到宋代,蹴鞠、菊会文化被传承、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助推宋文化攀升世界文化高峰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北宋开封重要的文化符号。

年7月,国际足联正式认定: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而战国临淄和宋代盛行的“蹴鞠”,最早却来源于上古时期开封古陈留黄帝发明的“蹙鞠”,因此开封古陈留才是世界足球的最早起源地。

开封黄帝帝都轩辕楼之地盛产的“黄华”,一直传承到北宋皇都东京举办的菊会,又传承到现代开封举办的菊花花会,成为中国每年举办国家级菊花花会的唯一城市。真可谓是世代继承不绝。

2.重阳节自上古时期就是华夏民族祭祀列祖列宗、寿星老人的传统节气祭日。

随着中国老人社会的日益临近,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华夏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继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忘先祖恩德、孝敬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认可和弘扬。

而菊花、重阳所承载的延年益寿、登台向上、品格高雅的文化内涵,正是华夏民族对人文始祖、寿星黄帝求中寻道、敬天惜物、和合美德的集中表述,也是现代中国人对父老先祖前赴后继、振兴中华、实现大同梦想自我牺牲精神的浓缩提炼,具有传承华夏文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祭祀黄帝,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追思自己人文始祖、缅怀先祖功德、继承轩辕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世代传统。因为黄帝最早发明了“蹙鞠”,养身修道食用了“黄花”,古人便把黄菊作为祭祀黄帝等道家神仙的贡菊;由于黄帝居住在开封昆仑台寿丘高台,古人把登高台作为祭祀黄帝的重要标志;由于黄帝去世升仙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把“重阳”节气作为黄帝得道再生的忌日祭祀;黄帝出生、成婚、育子、称帝、建都、铸鼎、升仙在开封北部轩辕楼、黄池、荆隆宫等地,当地人至今仍复姓“轩辕”,世代传承着重阳节在开封举办菊花花会,祭祀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文化习俗。

可见,重阳节、办菊会、祭黄帝,本是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互为印证、互为依存、互为支撑的华夏人文遗产。失去其一,这种华夏人文遗产就会残缺而不完整,就会给华夏子孙留下历史遗憾,失去了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无论从华夏历史文明发源,还是从黄帝在古大梁的人文历史传承,开封都有资格和责任创建一个符合华夏文明传承,具有开封人文遗产特色,融重阳节、办菊会、祭黄帝为一体的重要文化庆典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弘扬和合文化,建设大同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如今,关于“国花”的争论喋喋不休。试问,有哪一种花卉可以与菊花所承载的黄帝文化、道德品格、历史传承相提并论?因此,我们有理由申请开封“菊花”作为象征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道德、高雅形象的“国花”,以使华夏历史文明得到世代传承。









































专治白癜风偏方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wh/82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