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河东名人清末稷山奇人史铭二

发布时间:2018-9-18 19:33:03   点击数:

作者史玉旗编辑史天峰

少年篇

吕梁山下凝祥云史府得幸降奇人

小智大勇时时露幽默诙谐处处闻

少年读书期:史铭出生于嘉庆十二年(),祖居华夏发源之地,华水峪畔的一个古村落,今晋南稷山西北隅的路村。时值国运不昌、民生不济的清末乱世。其父史天中是好书乐礼之人,因潜心学业,博闻广识,十九岁就进学考举,怎奈他“文强富不至”,几次应试,任凭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仍取不上一名进士,至四十开外,依然为监生。为此,他无心功名,广行善举,凭借祖上家业丰厚,建书院,办私塾,广施仁德,名传方圆百里。

史铭出生时深受父母疼爱,给他取单名为铭,乳名顶娃,期望他成就大业,光宗耀祖。铭自幼聪慧机敏,多有巧思,玩泥巴、拾蜗牛、捉蚂蚱之余,常听母亲讲述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和孔融让梨等故事。自幼知善报之理,明礼让之道。受良好家风的熏染和影响,四岁时就知让枣推梨,兄友弟恭,施舍贫穷孩童,着实令人羡慕。八岁时,习研经史子集,贯通八股文章,雅好奇妙诗文,时出惊人妙对,深受时人称许。在穷人家的孩童只认得铜板时,他已跟随父亲见过当票、银票、银锭子等,并学会串铜钱、点银票。尤其是心算数字既准又快,指拨算珠灵巧如飞。合家人见其仪容俊雅,心灵慧性,乖巧奇异,皆爱其如珠似宝。父兴叹:振家声兴族业者,唯铭儿也!启蒙老师乔京称其是罕有的早慧型少年才俊,稷邑百姓赞誉史家父子:父乐善好施仁君子,子妙思聪敏智慧星。

捡地蕃

史铭涧边捡地蕃偶遇阔少欺伙伴

巧编地蕃狗屎变坐享其成满载还

史铭打小聪明机灵。这一年清明雨后,母亲让他到村东涧里捡地蕃(一种菌类食物)包饺子吃,史铭拿上柳枝儿编的小篮子,连蹦带跳朝东涧而去。

到了东涧边,史铭看见王财主的阔少王小胖也领着几个穿戴破烂的孩童来到了这里。只见小胖子手提竹篮对孩童们发话道:“天变地变,星星(方言音:xie)毛草变地蕃,又香又嫩又好看,看谁捡得多,谁就吃白馍。”孩童们瞅了一眼小胖子手中的白馍,赶忙分头去捡。

哼!这小胖子竟然欺负穷人家的孩子。史铭眼珠子转了转,便把篮子放在地上,一个人逗留在涧边扔石头玩。

不大一会儿,孩童们一个个把所捡地蕃放在了小胖子的篮子里,小胖子把手中的大白馍给每个孩童咬了一口。这时,一孩童见史铭的篮里没有一片地蕃,问其为何不捡。史铭苦着脸道:“天变地变,狗屎变成地蕃,又苦又臭又难咽,吃了浑身长鸡眼,我才不捡呢!”孩童们一听,纷纷捂鼻作呕,小胖子急忙把篮中的地蕃全倒了出来。

史铭看着地上的地蕃,眨了眨眼皮忽然吆喝:“我要拉屎了。”孩童们听了纷纷跑了回去。史铭笑嘻嘻地把地蕃拾到自己的篮子里,然后乐滋滋地返回家中,又把地蕃分了份儿,给那几个孩童家送了过去。

舔铜钱

烧红烙铁吓众童史铭年幼显聪明

智舔铜板拿钱走不触烙铁赢裁缝

这一年史铭六岁,在他家门外不远处有个裁缝铺,史铭看着裁缝师傅拿着烙铁熨烫衣物很有趣,就经常结伴在铺子门口观看。

这一日,裁缝师傅被几个孩童看得心烦,便将烧红的烙铁凑到孩子们面前来吓唬,孩子们一哄而散,唯独小史铭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裁缝师傅觉得好奇,便问:“你为何不跑?”史铭盯着吱吱冒烟的烙铁眨眼道:“你给我两个铜板,我就敢舔一舔它。”裁缝师傅一听很是惊讶:这孩子竟有如此胆量?我今天倒要看个稀奇。想罢随手从衣袋掏出两个铜板交给了史铭。

小史铭接过铜板,顺势放到嘴边舔了两下,然后装进口袋扬长而去。

裁缝师傅愣在那里,好半天没能合上嘴巴。

比字大

鲜桃一个相互争父亲出题定输赢

兄弟赛字小获胜铭童知义礼让长

这一日,风和日丽,柳叶舒展。史铭与哥哥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练字,父亲拿着一个鲜桃从屋中走了出来。

“谁吃桃子?”父亲把鲜桃扬在手中高声问道。

“我吃!我吃!”哥俩一边喊着,一边迅急地跑了过来。

父亲见二人争着要吃,便高举着桃子笑着说道:“这样吧,你俩每人写一个字,谁写得大,这桃就给谁吃。”二人一听都兴奋地点头同意。

哥哥急不可待,随手将一张两尺见方的仿纸展于桌面,然后挽起袖子,挥舞臂膀,写了一个大大的“龙”字。这字的笔画,上顶天,下着地,左右不留边。哥哥写完喜滋滋地呈给父亲。父亲端起一看,连声夸道:“大,确实大。”

这时,只见史铭皱了下眉头,在自己的左手心轻轻地写了一字,然后伸在父亲面前喜笑着问道:“父亲大人,你说世上有比这字还大的吗?”父亲仔细一看,瞪圆双眼惊喜道:“大,这字确实最大,鲜桃就归你啦!”

哥哥一听,纳了闷儿:“他小手上的字怎能比我写得还大?”说着歪着脑袋掰开了史铭的小手,只见是一个端端正正的“天”字。一时疑惑,问:“这‘天’字为何最大?”

史铭反诘道:“难道还有比天更大的吗?”接着又解释道:“你看,这天字由二八组成,二八代表二十八个星宿,这难道还不大么?”

哥哥争辩道:“那我写的龙也大啊,你想天降大雨,不都是龙口所喷吗?”

史铭听了眉毛一挑:“龙再大,不也卧在天上吗?”

“这……”哥哥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史铭见哥哥面红耳赤的样子,急忙上前递上桃子笑眯眯地说道:“哥哥请吃桃,孔融四岁能让梨,我都六岁了,岂有不让桃之理?”

父亲见史铭才思敏捷,想象奇特,六岁就懂得礼让之道,不由惊异:“奇哉!小儿一点年纪,竟有如此见识,真神童也!”

吃狗屎

史铭不肯受欺辱假屎味美摆堂头

先生强令让铭吃二次真屎入众喉

史铭在学堂里学习用功,背书诵诗,过目不忘。那些纨绔子弟碌碌无为,不但妒忌史铭的才智,还经常给史铭滋生些事端。史铭寻思:小爷我岂是受辱之人,不给点颜色看看,你们就不知这马王爷有几只眼儿。

这一日晚上,史铭让母亲给他熬了一碗玉米糊糊,悄悄端到院子里,又返回屋中舀了半碗熟玉米面,拿了少许黑糖,然后把这几样东西搅拌在一起,捏成大拇指粗的圆形面食条,按大便形状盘了起来。他笑咪咪地看着自己的“杰作”,用嘴舔了一舔,感觉甜甜的还很可口。

次日一大早,史铭第一个来到了学堂,小心翼翼地把“大便”摆放在先生的讲桌上,然后笑嘻嘻地出去玩了。

不大一会儿,学生们陆续来到学堂,大家稀奇地看着讲台上的“大便”惊呼不已。正在叽叽喳喳吵闹之时,先生戴着老花镜,拿着戒尺,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

先生一进门,喧闹的学堂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先生觉得有些蹊跷,刚一抬头,便看到讲台上摆放的“怪物”。正要上前看个仔细,只听得下面发出一阵“嘻嘻哈哈”的怪笑声。先生更觉得不大对劲,凑前仔细观看,不由得脸色骤变,怒气冲天。

“谁大胆在此拉屎。”先生瞪着灯笼眼,用戒尺把桌子敲得震天响。

学堂里顿时一片寂静。忽然,一留着长辫子的公子哥大声喊道:“肯定是史铭拉的。”

此言一出,又有几个恶少随声附和:“是史铭拉的。”

先生听后放眼一望,只见史铭置若罔闻,坐在那里正“用心”看书。

“史铭,站起来!”先生气愤地大声嚷道。

史铭听得先生在叫,慢慢腾腾地站了起来。

“你为什么在课桌上拉屎?”

“不是我拉的。”史铭佯装怯怯地说。

“这么多人都说是你,还想抵赖?上来给我吃掉。”

史铭小心翼翼走上前,不紧不慢道:“先生,我吃了可以,但学生我确实冤枉啊!”说完端起“大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学生们仰首伸眉,格外好奇,有的恶心地转过脸去,有的还看得直流口水。

第二天早晨,史铭又第一个来到学堂,他把在路上捡的一堆狗屎放到先生的讲桌上,然后又笑嘻嘻地跑了出去。

学生们陆续进得门来,一股熏天臭味扑鼻而来,于是又是一阵狂喊乱叫。先生阴沉着脸缓缓走进,见学生们一个个捂着鼻子哭丧着脸,不由得朝讲台上望了一眼,这一望又让他火冒三丈,大发雷霆。

“这又是谁干的好事?啊!谁干的,看我不打断他的狗腿。”先生拿着戒尺怒气冲冲地拍打着桌子。

学生们见先生如此气恼,没一个人敢吱出声来。这时史铭缓缓站了起来:“先生,昨天我一人吃了一堆臭屎,让我恶心难忍,今天就是借我十个胆儿也不敢做此不雅之事,先生若查不出个结果,得让他们把这堆屎吃了。虽说他们都是膏粱子弟,但先生处事也不可偏向啊!”

先生听史铭说得有理,又感到这些公子顽劣难驯,不予惩戒,以后如何管教。于是声色俱厉道:“就按史铭说的办,你们每人吃一口,谁若不吃,受我五十戒尺”。说着扬着戒尺在眼前晃了几晃。

这些纨绔子弟你瞧瞧我,我望望你,只好乖乖地排起了队。

史铭瞧着那些弟子吃屎时叫苦不迭的惨相,两手捂着脸偷偷地乐着。

事后,一公子问史铭:“你为何吃屎时还津津有味?”史铭笑着道:“我吃的是神仙拉的,肯定香啦;而你们吃的是黄狗拉的,肯定臭了。”

䥽草

后晌伙伴去䥽草众童赛跑争逍闲

灵机弃筐又扔镰身轻如兔铭为先

阳春三月,百草泛绿,万花渐开。

一日午后,史铭与几个小伙伴到地里䥽草。走至半路,史铭忽然出主意道:“今日咱们比赛跑步,从这儿跑至前边柿子树下,谁跑第一今日不用䥽草,回去时每人给他分草两把。”伙伴们一听齐声叫好。

史铭从脚前划出一道起跑线,随着一声令下,伙伴们像兔子般向前跑去。

史铭腿长个子高,平时就比伙伴们跑得快,今日胜算把握更大。只见他起跑时就扔掉了草筐和镰刀,箭步如飞,很快超出大伙一大截。当伙伴们反应过来扔掉草筐与镰刀时,史铭已跑至柿子树下。

一伙伴跑完后气喘吁吁地问史铭:“你跑时为何把草筐和镰刀扔于地下?”史铭回道:“刚才跑时没说不准扔,大伙不都扔了吗?”伙伴们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地䥽草去了。

日落天渐晚,伙伴们准备收工回家。此时,睡在柿子树下的史铭打个哈欠坐了起来。他让伙伴们把草筐拿至身边,自己从每个筐里抓了两把。伙伴们虽然有些心疼,但仍然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

爷爷的钱

小铭结伴门前玩想吃糖葫没银钱

巧借爷爷冥币用卖主哑口难争辩

春至欣闻爆竹声,

家人团聚喜盈盈,

童孙竹马随心玩,

长老堂中颂太平。

大年初一的早上,史铭吃罢饺子,跟几个孩童在大门外燃放鞭炮。

这时,一卖糖葫芦的人来到史铭家门外,冲着孩童们吆喝道:“糖葫芦,糖葫芦。”众孩童听了立刻围了上去。史铭看得有些口馋,但一摸口袋分文没有。他翻了翻眼皮仰脸问道:“用我爷(方言音:ya)的钱能买吗?”卖主一听痛快道:“可以、可以。”史铭听了兴奋地说道:“那就给我两串,给他们每人一串吧!”

卖主一看这小公子花钱这么大方,急忙给众孩童分发起来。史铭接了两串眉开眼笑道:“等我回家给你拿钱。”说完边吃边走了回去。

史铭回到家中,给爷爷的供桌上放了一串糖葫芦,顺手从桌上拿了几张纸钱,乐颠颠地跑了出去。

“给,你看还找我钱吗?”史铭来到卖主面前扬起小手问道。

卖主一看大惊失色:“这孩子,这冥钱怎么能用呢?”

“这就是我爷的钱,你方才不是说可以吗?”史铭一字一板地回道。

卖主看跟小史铭理论不出个结果,急眼看了众孩童一眼,糖葫芦已吃得一个不剩,心疼地“唉!”了一声,扛起糖葫芦沮丧地走了。

小史铭回到家中,心想这卖糖葫芦的怪可怜的,于是向母亲要了一些铜钱,急风似的出门追去……

夜半回家

元宵佳节赏灯玩夜半胆怯归路难

一计设身中间行怕鬼在后怕狼前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家家户户,点放花灯。

是日晚,史铭与伙伴们千欢万喜,结伴赏灯。只见得前街后闾挂满各色精致灯笼,有宫灯、纱灯、围屏灯、仙禽灯、花鸟灯、鱼虫灯、走马灯,有五子登科灯、八仙过海灯、九龙攀柱灯、多棱谜语灯、雕镂花样灯。华彩缤纷,相映争艳。整个村庄爆竹不断,起火不绝,灯月交辉,夜景如画。几人走完十街九巷,游兴未尽,又相约到五里之外的宁翟村观灯。三人兴高烈采,观之不足,玩之有余,等赏完百样奇巧花灯,已是蒙蒙夜深。

返回路上,月暗星稀,树摇叶摆,过往行人不见一个。史铭有些胆怯,于是问两个伙伴:“你俩夜晚最怕何物?”一个说怕狼,一个说怕鬼。史铭心想狼鬼谁人不怕,如何是好?

眼睛眨一眨,肚里想办法。只听小史铭朗声道:“你俩如此胆小,长大如何行走天下!为稳妥起见,你俩一个走在我前,一个跟于我后,这样我好同时看护。”两个小伙伴也无良策,只得依从,于是三人排成一列。走在前边的心中惶惶,行在后面的双腿战栗,只有史铭心里踏实。

巧解谜语

自荐卖羊担大任父出难题布阴云

牛刀小试解语谜买回东西合父心

这一日,史铭爹要去化峪集市上卖羊,史铭嚷着要自己去卖。史铭爹笑着道:“初出茅庐,少不更事,怎敢肩如此大任?”史铭拍拍胸膛两小眼一瞪:“花木兰一个姑娘都敢上疆场,我堂堂男儿难道还卖不了一只羊?”父亲听了寻思:这娃平日里,肩不能抗袋儿,手不能提篮儿,只会看书握笔杆儿,何不让他出门练练胆儿长长见识?于是答应道:“好,那你一人去吧,不过羊卖了得给咱家买些东西回来。”史铭欢喜道:“要买何物您只管一一道来。”父亲犹豫了一下笑着交代道:“好,你且记住,买上二斤肉包骨,三斤骨包皮,还有两个泥踩泥。然后再买一块食物,这食物不要头、不要尾,不要五脏和六腑。”史铭听后稍一思索:“好!回来您老验看便是。”说完牵羊出了家门。

快到午时,史铭卖了羊从集市返回,并买回父亲所交代的东西。父亲过来查验,只见有:二斤红枣(肉包骨),三斤鸡蛋(骨包皮),两个猪蹄子(泥踩泥),还有一块羊血(无头无尾无肝无肺)。

领祭品

清明祭祖分供品铭父排后空手回

奇童巧施泥手计众人闪让领物归

每年清明时节,史姓族人都要在祠堂焚香祭祖。祭祖仪式毕,便排队分发供品。

这一年,祭祖礼毕,众人便排起了长队。史铭爹排在了倒数第一,寻思轮到自己已无食物可分,索性离开走了回去。此时在家玩耍的小史铭发现父亲空手而回,急问其因,父亲叹气道:“唉!那么多人排队,哪有闲暇去等,今年就算了吧!”史铭听了极不情愿:“不行,不领我吃个啥?要不我去。”说完便跑出了大门。

史铭出门后径直跑到池塘边,两手在污泥中搅了两下,然后向祠堂跑了过去。

此时祭品将要分发,只见史铭一边往里挤一边吆喝:“看泥、看泥,身上沾泥,吉祥如意。”众人见小史铭扎着两只泥手往里挤,纷纷避让。很快,史铭挤到了最前边。分发祭品的老者一看这情形,心想:赶快把这淘气娃打发走,于是用纸包了一份食物给了他。

史铭第一个领到了供品,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计免罚金

牛犊啃麦罚银钱铭父一时好犯难

小儿一壶清水酒三句好话牵牛还

史铭家的两头牛犊跑到地里啃了别人家的庄稼,有人发现牵至村公所。村有村规,民有民约,按村规每头牛犊要罚钱一吊。史铭爹从家中拿出两吊钱,心疼地对史铭吩咐道:“顶娃子,把这罚款交到村公所,将咱牛犊牵回家来。”史铭听了眉尖一皱,拍拍胸脯:“交什么罚款,我一会给咱牵回便是。”说罢在家中拿出一个酒壶,从水缸灌满凉水,怀揣上便往村公所走去。

村公所里有三个老者在值守。史铭跨进门槛朗声道:“圣人是众人,众人是圣人;牛是畜生不通情,看管不严赔应当;三个老者顶两官,罚多罚少我照办。”说罢掏出酒壶放在桌上。三个老者见史铭年貌虽小,言谈不俗,且知书达礼以酒相待。于是商定不予罚款,让史铭把牛犊牵走便是。史铭鞠躬致谢牵了牛犊就往回走。

史铭回家拴好牛犊,心想不能牵回牛犊赔了酒壶。立时又往村公所而去。

史铭进得门来,只见一老者正拿起酒壶要喝,随即上前拱手一揖:“方才家父让我牵牛,顺便替他买酒一壶,不料事急一时疏忽,竟将酒壶忘了拿走。”说完上前夺了酒壶,转身便走。几个老者愣在那里,好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衙门口撒尿

史童结伴游县城县衙门边撒尿扬

官爷对脸巧争辩衙役蒙冤口难张

史铭听说稷山县城里的塔可高了,他做梦都想看,一直未能如愿。

这一日,天高云淡,微风拂面。史铭领着几个小伙伴进城去看塔。来到城里,只见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伙伴们好生新鲜,两只眼珠滴溜溜乱转。可转来转去也不知到了哪里。这时,史铭尿急。刚一转脸,忽见街北一座高台阶上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两扇紧闭的兽头大门,便跑上去在大门右边洋洋洒洒尿了起来。

就在此时,大门突然开启,一个拿棍子的大汉从内走出。大汉见此情景瞪起了牛眼:“衙门重地岂容你在此撒尿?”史铭吓了一跳,回头看了那大汉一下立时嗔眼:“小爷撒尿之地怎可乱建衙门?”大汉一听又呵斥:“这衙门已盖了多年,你也不瞧瞧?”史铭申辩道:“难道我这撒尿的东西是新长的不成?你过来看看。”这大汉见理论不过,气哼哼地过来便要揪史铭的耳朵。史铭尚未尿完,哧溜闪避到大门左边继续撒尿,大汉气极,揪住史铭的衣领便提进了县衙。几个伙伴见史铭被拉了进去,一时像小鸡失了母鸡,七慌八乱,坐在台阶上啼哭起来。

史铭被拉至大堂前,那大汉向县太爷禀报:“大人,这小孩大白天竟敢在衙门前撒尿。”县太爷见是一稚气未脱的孩童,于是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为何在衙门前撒尿?”史铭眨了眨眼:“大人,您到衙门外看一看我再告诉您。”说着上前拽住县太爷的衣襟就往外走。

史铭手指衙门外左右两堆尿理直气壮道:“大人,我见这位官人在大门右边撒尿,所以我就到左边去尿了。要说有罪我俩同罪,何况他是大人我是小孩。”衙役刚要争辩,只听县太爷哈哈笑道:“小小年纪,奶牙未换,竟能如此应辩,不简单、不简单。孩子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一定会有出息。”史铭两手抱拳施礼:“谢谢县爷,我长大后就当您这个官,也允许小孩在门外撒尿。”县太爷捋须笑道:“好、好,玩去吧!以后有事就来找本官。”史铭施礼谢过,转身给那衙役使了个鬼脸,便带着伙伴们像游鱼脱钩般高兴而去。这衙役是猪八戒咬牙——恨猴儿,但却未敢发作。

熟皮

小史单身把戏看夜半独归心胆寒

投其所意皮匠随鸡毛蒜皮巧周旋

史铭是个小戏迷。一日晚,化峪村上演蒲剧《薛仁贵征西》,史铭想约两个好伙伴去看,但这两个伙伴都不愿去,他只好壮胆一个人去了。

史铭兴致勃勃把戏看完,已是夜半时分。他看着散去的人群发起愁来。天黑如锅底,自己孑然一身,如何敢回?忽然,一老头挑着担子从面前走过,他急走两步上前拦住道:“大爷您上哪里去?”这位大爷道:“我是个熟皮的,戏完了好去找个安身之地。”史铭拉住老头的衣襟道:“我家皮很多,离这也不远,要不,您就到我家门楼下将就一晚?”大爷心想跟上这小孩还有生意可做,于是喜色道:“好吧,你前面带路,就到你家门楼下借宿一晚。”

次日早,史铭寻思:家里哪有可熟的皮子?他手摸着小脑袋一番思索。忽然“嘿嘿”笑了两声,然后把家里的葱皮、蒜皮、鸡蛋皮收拾了一大筐,提到了门楼下。

“大爷,这些皮都给您,给多少钱都成。”史铭认真似的说道。

大爷一看,哭笑不得:“这孩子,我要猪皮、牛皮和羊皮,不要这些鸡毛蒜皮。”史铭佯装不解:“噢,我当错了。不过,我家早饭已备好,您吃完我让父亲给你发几个赏钱,也不枉您老白来一趟。”大爷听了摸着史铭的小脑袋夸道:“你这小鬼真精灵。”

吃红枣

路过枣林小嘴馋村主无情罚铜钱

史童巧用熟枣计讨回铜钱赚枣还

吕梁山下有一村,名为胡家庄。该村枣林如海,绿荫簇拥。所产红枣,色泽艳丽,口味鲜美,名扬方圆千里。成为历代皇室贡品。

这年临近中秋的一日清晨,缕缕清风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史铭约两个伙伴到稷山县城去游玩。路过胡家庄,看到路边枣树枝繁叶茂,亮灿灿的红枣挂满枝头,伙伴们垂涎欲滴,不知不觉顿住了脚步。

“看!树下有很多落枣儿。”一伙伴手指地上的红枣欣喜地叫道。

史铭扭头一看,果真有很多落枣,于是说道:“咱们拾一些路上吃吧!”

伙伴们像刚出洞的小老鼠,左观右望,远近不见一个人影,于是像猴子般窜到了树下。他们边吃边拾,装得口袋饱满。正高兴间,忽然,一声“大胆毛贼”的呵斥声如雷贯顶,把三人吓得愣在了那里。史铭定了定神,心想:坏了,这看枣人把我们当小偷了。

三人被带到村公所。值守的是一中年男子,这男子身材矮小,瘦瘦的脸上嵌着一双细眯眯的蝌蚪眼。这蝌蚪眼斜眼看了三人一下训斥道:“小小年纪竟学会偷窃,长大这还了得!”史铭听后争辩道:“此言差矣,我们仅拾了几个落枣,怎能算偷?”蝌蚪眼扫了一眼几人圆鼓鼓的口袋呵斥道:“衣袋塞得鼓圆,还敢说是拾了几个?”史铭悠悠回道:“贵村红枣太可口了,你想哪个猫儿不沾腥?哪个田螺不吃泥?”蝌蚪眼见这小孩吃枣竟还有了理儿,凶巴巴地说:“不管如何狡辩,每人罚缴十个铜板,不然休想走人!”两个伙伴一听吓得哭了起来。史铭觉得不好通融,只好与两个伙伴把身上的铜板掏了出来。

伙伴们县城去之不成,盘缠还被罚了个精光。回到村里,史铭寻思不过。心想:这个蝌蚪眼真可恶,连落枣都不让吃,真是岂有此理。

次日,史铭让母亲煮了一些红枣装入衣袋,独自一人去了胡家庄。

史铭来到胡家庄村口,“嗖”地爬到一棵枣树上。他一边悠然地摘着树上的红枣,一边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

片刻间,那看枣人便走了过来,他看到树上小孩好生面熟,猛然一想,这不是昨日偷枣的孩童?立时大怒:“这小毛贼,昨日罚了款,今日又敢来偷。下来,到村公所交罚款去。”史铭“倏”地溜到树下,一声未吭,悠然地跟着而去。

村公所值守的又是那蝌蚪眼。看枣人把史铭推到前面,邀功道:“这孩子又被我抓个正着。”蝌蚪眼看了看史铭懵然道:“你怎么不长记性,昨日罚了款,今日又敢来偷?”史铭用手捂住口袋道:“我要没偷咋办?”蝌蚪眼见史铭紧张地捂着口袋,冷笑道:“你要没偷,我双倍退还你昨日的铜钱,要是偷了,我可要把你绑在树上。”史铭认真道:“好!人前一句话,佛前一炷香,您说话可得算数。”蝌蚪眼挥了挥手:“哼!我这把年纪岂能言而无信?搜身。”话音刚落,只见看枣人上前掰开史铭的小手,把衣袋里的红枣全掏了出来。蝌蚪眼上前一看,竟然全是煮熟的红枣,一时傻眼。史铭一本正经道:“你村的枣树不会长出熟枣来吧!”蝌蚪眼涨红着脸:“呵!一个小毛孩竟然让我看走了眼,我退钱便是。”说着便拉开了桌子下面的抽屉,摸索了半天,面露难色道:“村公所没有那么多铜钱,要不,我把昨日所罚铜钱退还于你,再给你赔一袋红枣如何?”史铭想了想道:“好是好,但一袋红枣我一小孩怎能背得动?”边说边扭头瞧了一眼旁边的看枣人:“这人力气大,就让他送我一程吧!”蝌蚪眼一听急忙答应:“好,就让他扛着。”看枣人听了心理直嘀咕:“这小鬼真难缠。”说完沮丧着脸带着史铭走出了村公所。

得意的猫儿欢似虎。回家路上,史铭蹦蹦跳跳地跟在看枣人后边,一边摸着失而复得的铜板,一边看着赢回来的红枣,乐得嘴都咧成瓢儿了。

买干草

商无诚信耍心奸卖草掺水赚黑钱

史童施计草全买隔墙扔草池里边

转眼秋去冬来,北风呼号。百姓到了为牲口备干草的时节。路村位于吕梁山下黄华峪口,由于经常用骡马上山驮炭,村里百姓养牲口的众多,因此每年这个季节来此卖干草的更是络绎不绝。

一日上午,几个村民与一卖干草的在村南围墙边讨价还价,一时不能谈拢。这时一人将手插进干草内揣摸了一下,感觉里面湿漉漉的,于是质问卖主:“你这人做生意好不诚实,怎么能在草中掺水呢?”卖主板着脸毫不在意道:“只要口袋银钱多,掺点水儿算什么。”此话被旁边戏耍的史铭听个正着。他心想这奸商太可恶,不认错便罢了,说话竟如此狂妄。他两眼眨了一眨,走上前仰脸对卖主说道:“你给个公道价,这一车草我全要了。”卖主见是一孩童,摆摆手道:“去去去,回家吃奶去,小孩童在此凑什么热闹!”这时一人插话道:“这小孩就当家,你也不打听打听这是谁家的少爷?”卖主听说是一少爷,遂痛快道:“好,那就不称斤了,给三块大洋吧!”史铭干脆地回道:“好的,你将车往前赶一点,把草从墙上扔过去,那边便是我家麦场。”

卖主一时来了精神,把干草一捆一捆地从墙头扔了过去。这时只听一人吆喝:“别扔了,扔完也无人给你付银。”卖主惊问:“为何?”此人笑着用手一指:“你到墙那边一看便知。”卖主回头寻找史铭,已不见其踪影。再绕到围墙那边一看,腿肚子都抽了筋,只见自己的干草都泡在了冰冷的池塘中。

卖柿子

史家柿子堆如山醋郎捎买不要钱

招来众人合伙抢三天时间全卖完

史铭家有柿子树千余棵。这一年,柿子丰收了,史家碾麦场里柿子堆积如山。史铭爹看着如此多的柿子发起了愁,便把卖柿子的差事交给了史铭。

一日,汾南有个卖醋郎挑着担子来到路村,只转了半个村子就把醋卖完了。他返回途中路过史家碾麦场,看到黄橙橙的柿子心里琢磨,捎一担回去岂不合算?想罢便走了过去。

此时小史铭正坐在碾麦场里的碌碡上看书。卖醋郎过来问道:“这位小相公,柿子咋卖?”史铭抬头见是一卖醋郎,眉头皱了一下随口回道:“担一担还要什么钱,自己去装吧!回去后你们村谁要只管来担。”卖醋郎见这小相公如此慷慨,高兴地道了一声谢,便装了一担柿子挑着走了。

卖醋郎回到村里,有人见问:“这一担柿子多少钱?”他乐滋滋地回道:“路村有一碾麦场柿子多得很,拿担子挑根本不要钱。”那人纳闷道:“竟有这等好事,明日我们同去如何?”他满有把握道:“没问题,人家主人叮嘱我谁想要尽管来担就是。”

次日,卖醋郎领了同村几人挑着担子来到路村。到了麦场一看,柿子果然很多,竟还无人看管。于是每人装了一担挑了就走,一路上竟也无人过问。几人高兴地议论说,今日遇上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并相约明日再去。

路村的柿子不要钱的消息很快传遍周边几个村庄。第三日,百余贪占小利之人蜂拥般赶到史家麦场。大家你争我抢,有的用担子挑,有的用小车推,一个比一个装得饱满,麦场柿子很快被抢了个一干二净。

就在此时,史铭带着几个佣人来到麦场门口堵住了去路。史铭蹦到碌碡上对着众人高声喊道:“什么事都只会有一有二,哪有再三再四,今天都不要走,每人按三次算钱。”众人一听慌了神,纷纷辩白自己仅来了一次。史铭扬眉板脸道:“谁来了几次我怎么搞得清楚,你们这可是犯了抢劫之罪,我若报了官,必然蹲大监。不过看你们来一次也不容易,就按一次算钱吧!”众人一听,都乖乖排起长队过秤付银。

这样,史铭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卖了家里上万斤柿子.

志娶天仙

小铭帮父把活干电闪雷鸣怕危险

母笑子娇难娶妻才博志高享美仙

这一日,史铭正在家中的屋檐下朗读诗文,父亲走过来嚷道:“天天看书怎么能行,也不动动筋骨干干活儿。”史铭抬头笑着回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父亲皱起眉头下令道:“把骡子牵上,上山驮一次炭去!”

史铭放下手中诗书,到马厩牵了骡子便走。刚至村外,骤然电闪雷鸣,黑云密布。于是心怯,又牵上骡子返回家中。

母亲见儿子刚出门又返回,问其缘由。史铭用稚嫩的声音回道:“骡子性暴如虎,儿子胆小如兔;天公打雷怒吼,想是不让儿走。山道弯曲盘旋,悬崖陡峭多险;倘若路滑摔倒,怕是性命难保。”母亲听了嘻笑道:“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你如此娇气,长大怎能讨上媳妇?”史铭听了认真道:“褡子背上钱拿上(方言音:heshe),一直走到西小郝。西小郝村女儿多,一个铜钱买两个。”母亲听了又取笑道:“金花配银花,金葫芦配银瓜。西小郝是皇帝选美之地,那儿的女娃个个俏丽。而你并非俊男,哪个愿许配于你?”史铭听了脖子一歪,振振有词道:“有志不在年高,娶妻不在貌俏。董卓年老纳貂蝉,大郎貌丑娶金莲,宝玉娇气众女恋,你儿准能娶天仙。”

母亲见儿子甜嘴蜜舌,一时笑靥盈腮。父亲在旁听了哈哈笑道:“嫩竹长成材,能挑千斤担;我儿长成人,必定超凡人。再说,丑人自有丑人爱,烂锅也配好锅盖。我儿生得王公命,长大不愁没福享。二十年后,咱顶娃定是妻妾左右,儿女满堂啊!”

戏说“三官”

家人夜晚围桌边道古论今笑话谈

老母戏语缺陷官史童巧言全家欢

那是一个静谧的夜晚,星星近得似乎可伸手摘来。

史铭一家人围在院中的石桌前一边品着香茶,一边谈古论今,叙说民间笑话。在一旁做刺绣的母亲忽然突发奇想道:“若一个盲官、一个跛官、一个聋官,三官人相跟去看戏,也不知是个什么状况?”说完禁不住抿嘴而笑。史铭爹听了先发话道:“各看各的戏,这有什么好笑的。”史铭的哥哥随声附和:“就是,这何足为怪。”这时旁边的史铭突然插嘴:“不对,他们没看成戏就打道回府了。”

“这是为何?”大家异口同声问。

史铭顿了顿认真解释道:“你们想一想,三官来到戏院后,盲官道:灯(方言音:den)不明(方言音:mie),跛官说:地(方言音:ti)不平(方言音:pie),聋官曰:家伙不响(方言音:xe)咱不听(方言音:tie)。这不就看不成了吗?”

大家一听笑弯了腰,齐赞史铭想得奇妙,道得可笑。

这时,赋性敏慧的姐姐忽然指着史铭脸上的几个小疤点调侃道:“疤子脸,核(方言音:hei)桃皮,三年二年吃不肥(方言音:xi),刚吃肥,就退皮。”

史铭一听姐姐在揭自己的短儿,嘻嘻笑着拍手回道:“疤子脸,朵朵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谁不夸,出天花。”

姐姐抿嘴一笑,又斗嘴道:“疤子疤,修风匣(方言音:ha),修下(方言音:ha)风匣没气,打得疤子放屁。”

史铭听了张口又接:“疤子疤,疤得俏,一颗疤子值三吊,一吊买顶七品帽,两吊买个八抬轿。”

姐姐刚想再编新词儿,只见史铭又蹦着抢口道:“疤子疤,有造化,一颗疤子值吊八,一吊孝敬爹(方言音:dia)和妈,余钱孝敬娘(方言音:ne,即奶奶)和爷(方言音:ya)。”

母亲听了,高兴的满脸酒窝,她手点着史铭的脑门道:“你这么能说会道,若老天给你生个歪嘴,看你郁闷不郁闷?”

史铭手拿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一边敲击着桌上的玉碗,一边摇晃着脑袋很有节奏地朗声唱道:

天生歪嘴不可怕,几多优越全凭它。

对脸说话病不染,坐席呕吐喷桌边。

谈情亲嘴不转脸,毛巾捂嘴半遮面。

筷子不会扎咽喉,喷嚏不溅对方脸。

大家一听,直笑得弯腰曲背,喷茶岔气。

赢晋糕

秀才庙前享清闲炫耀吃食吟诗篇

史铭才高赢晋糕二位心服掏银钱

这一日烈日炎炎,张秀才手拿蒲扇,李秀才身着绸衫,二人并肩来到法王庙前纳凉消闲。这时,张秀才随手从衣袋掏出几粒扁豆放在嘴里,咬了两下随口而出:“不方不圆是扁豆。”李秀才一听,拿出用纸包裹的带骨头的红焖肘子咬了一口炫耀而吟:“不洗自白是骨头。”此时,史铭跟几个伙伴也在庙前戏耍。听见二位秀才在此卖弄诗文,脱口而出:“张果老的驴吃扁豆,杨二郎的狗啃骨头。”二位秀才一听,这小孩童竟骂我二人是禽兽,有心发火,又怕失去风雅,辱没斯文。张秀才走上前来郁闷地拿着蒲扇指着史铭悠悠道:“史家少爷你过来,有个谜语让你猜,猜中给你买晋糕,不中弹你两下脑。”史铭听了戏谑道:“臭秀才,秀才臭,你的谜语随便出,小爷倘若猜不出,脑瓜让你弹个够,小爷倘若猜得出,蒲扇绸衫擦屁股。”两秀才听了心中很不舒坦,感觉这阔少似乎在打自己的脸儿,立时愤愤道:“那就一言为定,不许反悔!”史铭毫不示弱道:“老牛足陷黄泥内——快出题(蹄)吧!”

张秀才将蒲扇背后慢条斯理道:“不用锛子不用夯,盖成堡子筑起墙,堡里藏兵有十万,有人来攻‘嗡’一声。”

史铭听完随口而出:“蜂窝。”

李秀才接着冲口而出:“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藏将又伏兵,一样白袍和红帽,难分哪是将或兵。”

史铭不假思索:“火柴。”

张秀才见史铭回答如此之快,紧跟而出:“身如束帛气如雷,能使妖魔胆尽摧;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说完洋洋得意地看着史铭。

史铭蹦了个高儿高声道:“爆竹。”

张秀才见史铭又答对了,很不自在地拉下了脸儿。

史铭见两秀才败下阵来,神气地说道:“我现在出两个字谜你俩猜猜,若能猜中,咱们一笔勾销,若猜不中,给我们每人买一块晋糕,你们看如何?”张秀才听了满不在乎:“我二人饱读诗书,广知古今,猜字谜岂不是小菜一碟,你出吧!”

史铭两小手背后出题道:“夫人走娘家,头戴两枝花,住了半个月,骑马转回家。”两秀才一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抓耳挠腮,想不出字来。张秀才一边呼啦呼啦地扇着蒲扇,一边不好意思地说道:“请出下一个字谜试试看。”

史铭接着出题道:“一字生来怪模样,半边长毛半边光,半边山上吃青草,半边水里戏虾螃。”两秀才听完,像狗看星星似地思虑了半天,还是猜不出个结果。

史铭见二位羞得像下蛋的老母鸡——脸红脖子粗,遂亮出谜底道:“一个是‘腾’字,一个是‘鲜’字,你二位饱学秀才竟然连一个都猜不中。”

两秀才听后脸上一阵发烫。史铭见二位大秀才好生难堪,想给二人挣回些面子,于是道:“既然二位好猜谜语,我再出一道你俩猜猜。”两秀才急急应口道:“好的、好的,你出吧!”

史铭睫毛一眨开口吟道:“四角尖尖草缚腰,浪荡锅中走一遭;若还撞见唐三藏,将来剥得赤条条。”

二秀才听罢,双眉愁蹙,思量一番,犹不可解。李秀才吐舌缩颈,红着脸道:“此谜难解,愿闻其详。”

史铭哈哈笑道:“二位秀才大哥哥,竖起两耳细听着,年年端午祭屈原,不是粽子是什么?”

张秀才听了连忙拱手道:“臭乳未干一小孩,竟是惊天动地才。佩服!佩服!”说完从身上掏出几两碎银装进史铭口袋,拉着李秀才灰溜溜地离开了法王庙。

父子对诗

父子赛诗摆擂台争妍斗芳显奇才

儿子学识大长进老父欣慰乐开怀

路村南临汾水,北依吕梁。这一年秋后的一日,风和日丽,万里云飘。父亲带着史铭至黄华峪去游山玩水,小史铭像刚放出笼子的小兔子,一路上撒着欢儿,十分兴奋。

二人行至黄华峪中,父亲望着两边巍巍高山,不禁心摇神动,诗兴大发,心想何不借此测试一下儿子的学业。于是对儿子问道:“顶娃,你对诗词能知几何?”史铭蹦了一蹦认真回道:“诗言志,词抒情,音依咏,律和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合辙押韵要讲究,平仄交替讲虚实。”

父亲听了微笑道:“那咱父子二人来个趣联对答,你看如何?”史铭嘿嘿笑着抱拳道:“儿子愿听父亲指教。”

父亲深吸一口气随即拟联:气清更觉山川近。

史铭两手展伸顺口对曰:心远愈知宇宙宽。

父亲仰望蓝天随口而出:晨看浮云天际飘。

史铭眉毛一挑迅急回道:晚见落日伴残霞。

父亲眼见周围花草萋萋,感怀道:花影不离身左右。

史铭听得山涧鸟语声声,侧耳道:鸟声只在耳东西。

父亲听了心开眉喜,心想我出个诗句难一难他,于是负手吟道:父是高山一青松,顶天立地傲长空。

史铭听了略不构思,应句道:儿乃大地一红梅,耐寒抗霜笑严冬。

父亲见史铭对答如流,又出难题道:“咱们各以一物赋诗一首,前提是此物我从地上找,你要自到天上寻。”

史铭一听谦恭道:“请父亲先来。”

父亲看到山边草丛,牵藤引蔓,或垂岩边,或穿石隙。悠悠吟道:

草生涧旁簇相聚,根儿深扎岩缝里。

任凭风吹和雨打,生命不息永延续。

史铭抬头看天。忽见一群大雁人字儿排列,自由飞翔,遥指回道:

雁搏重云不肯栖,春打六九南飞去。

小燕春来寻故居,白日衔泥晚间归。

父亲,见山间瀑布直泻而下,水波映日,金花四溅。拈髯吟道:

,我是山间小瀑布,泉如晶帘芬芳流。

潺潺华水荡碧波,美好山河增锦绣。

史铭听完,目视蓝天,只见浮云漂移,霞晖浮荡,傲然答道:

吾乃蓝天一朵云,万里长空天际奔。

志在五洲与四海,任遊宇宙傲红尘。

父亲见儿子志向远大,不由健步向前,随口而出:

儿诗激父志更强,枯木逢春还重阳。

三步并做两步走,穿山越谷疾如风。

史铭一听蹦了几蹦,追撵几步,朗口接道:

严父才学为表率,七车八斗儿崇拜。

老骥伏枥志不减,人生路上同步迈。

雪景赋诗

父子二人咏雪景你来我往诗意浓

秀才班门弄大斧史铭敬以当头棒

这一日清晨,雪片像鹅毛般漫天飞舞,整个大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史铭正在门前清扫积雪,父亲从院中走了出来,他看了看门外的雪景,随口吟道:

玉龙抖落金银甲,飘飘悠悠满天涯。

漫山遍野盖白被,指看来年好庄稼。

史铭听后叫了一声“好”,接着也回诗一首:

鹅毛大雪纷纷飞,万花凋谢一时稀。

百花仙子云头看,父子踏银赏红梅。

父亲听了非常满意,又赋诗咏道:

满目晴亮野丘映,何来白絮遍空扬。

纷纷玉屑随风舞,处处银光绕庭狂。

史铭又接句道:

梅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觉凉

华水绕流嘉禾里惹得父子兴自扬

父亲听了正要接句,忽见不远处一人“扑”的一声滑倒在地,即兴赋诗道:

大雪纷纷下,银花满枝挂。

跌倒行路人,情急难扶他。

父亲刚吟毕,门前又走过一人,背着包裹,冒雪前行。史铭见了即兴咏道:

白雪茫茫下,行走坡难爬。

有心不出门,事紧必出发。

这时,只见一老者步履蹒跚,缓缓前来。父亲见了即刻抚须吟道:

天赐丰收年,茫茫满地天。

飘飘仙客到,邀我赴玉宴。

史铭正要寻觅景物,只见后街落第的张秀才跟在老者身后走了前来,身上落满了白雪。于是眉头一皱开口吟道:

玉屑纷纷飞,银光处处闪。

眼见一秀才,满身孝衣衫。

这张秀才平日喜好卖弄诗文,他远远听到这父子二人好像在赛诗,一时喉痒,随声吟道:

天上下雨不下雪,下到地上变成雪。

早知如今变成雪,不如当初下成雪。

史铭一听张秀才所吟诗句狗屁不通,于是毫不客气地回敬一首:

秀才吃饭不吃屎,吃到肚里变成屎。

早知现在变成屎,不如当初就吃屎。

张秀才听了面红耳赤,惶惑无趣地悻悻而去。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wh/86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