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对陕北文化发展的一点思考
一、陕北饮食文化发展的思考
农村文化的发展,首先得从饮食文化谈起,陕北的饮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过去这里的土地荒芜贫瘠,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只有在过年过节才能混个腰滚肚圆,贫瘠多灾的黄土地没有丰厚的物品馈赠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山民,有的只是无法填饱肚子的杂粮、土豆,大白菜,但是凭着他们勤劳、聪明,精打细算,创造出许多经典的食品菜谱,形成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主要菜系。
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可以做出丰盛的饭菜,如:过年必备的黄软靡子年糕(取谐音寓意年年高)、黄靡子馍馍;洋芋做的粉条:可以烩羊肉粉汤、羊杂碎粉汤,炒猪肉翘板粉、羊肉炒细粉等等;端午节做的黄靡子粽子;清明节做的花花(就是面花),玉米、黄米面做的摊黄;中秋节做的雪花、月饼(寓意圆圆满满);过生日吃荞面羊肉饸捞、炸油糕(寓意长寿高升)等等。用杂粮做的黑粉、荞面碗托、圪托、圪搅、杂面抿夹、芊芊饭、洋芋叉叉等现在都成了大都市杂粮食府的主打产品。杂粮酿造的黄酒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饮品,而且所有的食品,从种、收、磨、加工成食品,都是每家每户自制完成。虽然品种大同小异,但味道却各具特色。
陕北人纯朴、善良的天性,使他们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习俗,互赠食品由来已久,无形中形成了食物烹调竞技的场所,互相取长补短。食物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妇女的形象。另外,陕北农村一个村几乎都是本家,走到那做到哪、吃到哪的习惯并不奇怪,所以食品越做越精,品种也越来越多。往往取其谐音、形状、寓意祝福人们吉祥幸福,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饮食文化。
改革开放使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称不上多么富裕,尽管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改变很大。去年过年(陕北把春节称过年)提前回家,目的就是想参与年前的筹备工作,对现在农村的民风、民俗作一次调查。农历腊月二十五是陕北年关的最后一个集,我们自驾车沿途赶集回家,总共赶了六个集市:子长、甘泉、延安、清涧、石嘴峪、田庄、绥德等,这里比起大都市显得热闹了许多,乡土味、年味也浓了许多,市场繁荣,物品丰富,不仅有陕北自产的农产品,而且还有南方的水果、整车的工业产品也在此销售。农民把自产的鸡、羊、猪、杂粮等农产品拿到市场上换回过年的所需物品,如:饮料、水果、大米、白面等。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历来都是农家自制的年糕、黄馍、花馍、米酒都由商家成批量出售。难怪,农家门前的碾磨大都闲置、风化、堆放杂物。儿时为筹备年饭的快乐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
家中的年饭更是简单,本来每年都要做上几天的“八碗十六件”、大年初一的饺子,几乎都从饭店定制,传统意义上的过年只剩下吃几顿象征性的饭菜,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淡化,难怪许多人觉得过年没意思、无聊。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改善,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陕北饮食文化在新时期如何能够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的均衡,身体健康已经成了都市人关心的首要问题,杂粮食府在都市随处可见,陕北小吃在大型宴会上出现也并不罕见,但离开养育它的土地,也仅仅只是食品而已,文化内涵荡然无存,确实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一大损失。所以如果能够在本土发展,一是能使陕北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二是可以带动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陕北的煤、油、天然气的开发正好成为发展饮食文化的契机,也可为旅游文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家乐、社区服务不失为很好的发展载体。
二、陕北民间艺术发展的思考
陕北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陕北民歌、大秧歌、搬水船、耍狮子、踢二人场子、皮影、碗碗腔、打腰鼓、戏剧、垒火塔塔、转九曲,打花(放焰火)、剪纸、刺绣、面花、贴对子、挂红灯。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每逢过年村村都有秧歌队,庆丰收、保吉祥,一直要闹到二月二。游走周围的村子,去政府机关拜年,都是必不可少的。
七十年代我插队的时候,每年过年都不能回家,排节目,闹秧歌,给乡亲们画炕围子、画箱子。乡里的能人真让我们开眼,不识简谱,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但只要能哼出调来,就会演奏,基本就是二胡、笛子、吹手、锣鼓等。妇女们随手就可以剪出各种不同造型的窗花,捏出动态各异的面花。男女老少都会扭秧歌、踢场子、吼民歌、唱道情;说三句半张嘴就来、顺口溜出口成章,在修梯田、筑大坝的工地上随时都可以演出,鼓舞士气,休息娱乐。
正月十五晚上满大街都是煤炭垒的火塔塔,全家人在一起,一边猜谜赏灯,一边转火塔塔,跳跃火堆,目的是为了祛病消灾、吉祥幸福。转九曲,通过高粱秆扎的九道弯,上面点着盏麻油小灯,灯的造型根据寓意而作,如:鸡寓意吉祥,有防鬼怪,祛病魔的作用,狮子有镇灾、护身、避邪的作用、马、牛等代表运气,蝴蝶代表婚姻、蝙蝠代表幸福等等,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端走所需之灯,完善自己的梦想。二月二逛庙会,烧香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平安,祛病消灾,孩子们学业有成步步高升。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婚丧嫁娶的民风、民俗在陕北也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形式独具特色。
现在,农村的一亩三分地无法使农民致富,所以年轻人大都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每年过年回一趟家和家人团聚,长期生活在城市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现代文明,对本土文化不感兴趣或根本没有兴趣,所以看电视、聚众赌博、喝酒、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休闲方式,为了赌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事件屡屡发生。农村文化如何健康发展,成为和经济同样重要而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过年,团圆饭吃毕,家人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搓着麻将,孩子们玩着扑克,一律以金钱论输赢,一直熬到大年初一。我漫步走出家门想感受一下过大年的气氛,可大街上冷冷清清,所有的商店都关着门,寥寥无几的红灯笼在寒冷的北风中飘摇,我冒着寒风,到儿时的老房子看看,所到之处不见人影,只听见搓麻、喝酒的喧哗声。
我问今年有没有什么文艺活动,得到回答是:大年初六才出秧歌,也只是走走过场,并且几乎都是老年人,老年人常年都在扭秧歌,是作为一种休闲、锻炼的形式,至于传统的皮影戏、耍狮子、转九曲、转火塔塔、打花等早已经没有了。看着一排排新窑洞,白生生的窗纸上,要么贴一点买来的窗花,要么什么也没有,大红灯笼、对联也都出自商家之手。多么怀念每逢过年父亲领着我们扎灯笼,糊灯笼,画灯笼、放鞭炮、贴对联、观赏别人家对联的情景。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不成熟的民族,陕北深厚文化遗产的流失。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现在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文化,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三下乡”使农村文化有所改善,但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发展却困难重重。但也不能说明就没有出路。安塞剪纸、农民画、腰鼓、歌舞;户县农民画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去年到别的村采风,对他们那里的做法就很受启发,那里基本形成了旅游、餐饮、民族文化一条龙服务,村子里的年轻男性全部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在村子里接待游客,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开办农家乐,有客房、餐饮、没有条件的可以到这几家打工,姑娘们穿着民族服装,在场院里载歌载舞和游客互动,表演他们传统民族风情,再现婚嫁的全过程,向游人介绍他们的民族文化,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背着自制的旅游产品:刺绣、服装、帽子、背包等销售给游客。品尝他们的特色小吃,喝酒对歌。虽然民间美术作品流于商业化,但我收集了一些老的刺绣作品,不乏为精品。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农村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形式,即能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失为发展农村文化的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
所以我认为建设特色文化村,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保护,有利于激发村民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发展后劲;对外有利于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吸纳更多的外在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文化,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需要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收到成效。
陕北地处偏僻山区,虽然经济贫乏,但文化资源丰富,近几年随着煤、油、气的开发,渐渐成为人们 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送文化下乡,更需要培育本地的文化队伍。重点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户”,体现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如果能把文化扶贫工作与这种农民自发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或许更有益于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治白癜风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