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习俗 >> 彩谜杂记今又重阳附百强积分
今又重阳(附百强积分)
程达
晨曦穿透窗帘,暖意赶走秋寒。开机显屏:农历九月九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我在退休以前,了解重阳不多。退休后,开始接到单位上重阳节敬老活动的邀请通知,才有了“老之将至、重阳溯源”的兴趣。
“重阳”一名,据说取自“九”为阳数,“九九”重叠,故称“重阳”。我看未必尽然,以此类推,“六”为阴数,“六六”重叠,先人为何不说“重阴”,反而常提“六六大顺”,取义积极一面?在我看来,先祖先民累积沉淀的文化元素,虽然多以阴柔美显示出主体特征,但是阳刚之美也内敛其中的。“重阳”一名,与阳刚美、与火文明、与长寿文明息息相关。
火的发现、利用、保存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特别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重阳源起季秋,节日原型应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相关。最迟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记载,“九月内火”,指的是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从后世重阳节仪式特别是江南部分地区重阳祭灶的习俗中,至今还能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灶神是家居的火神,“内火”收敛在家,保存室内。
秦人《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开始冬藏火种,以谢天帝火神、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中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求寿之俗,应当受到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则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古人还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重阳“内火”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重阳在民众生活中已经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进入春生夏长、出室畅游的“春游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秋收冬藏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节”。所以,民俗还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活动。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俗,史载已有两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节庆活动只在帝宫中进行。汉代渐渐流行过重阳节,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可见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已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在节日期间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的宦官宫妃,从九月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沿袭重阳节庆,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老年人为主的秋游登高、饮宴祝寿、养生辟邪等重阳活动,免不了牵动整个社会。历朝历代、各地各国(汉文化圈内)的重阳活动,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还在不断丰富。
登高。重阳节首重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河北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赏秋。重阳节最好赏秋,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品菊饮酒。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许多人家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四川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认定“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吃糕佩茱萸。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汉唐以来进入汉文化圈内的日韩民俗中,也还保留不少重阳节习俗。例如韩国人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日本人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重阳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广东省不少地区的重阳节,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众人围观,或祈求子嗣,或避邪躲灾,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重阳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则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
说到吟唱重阳日的诗歌佳作,唐代为盛,沿习至今。
初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盛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牧《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大唐近年,卢照邻之“悲”,王勃之“厌”,孟浩然之“醉”,李白之“苦”,王维之“思”,杜甫之“病”,杜牧之“何必”,道出了重阳肃杀萧条、艰难苦恨的诗人同感。
宋代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天祥《重阳》:“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清代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有宋以降,直到满清,将近千年岁月,只不过增添了辛弃疾“多风雨”,李清照“愁永昼”,卢挚“衰柳寒蝉”,顾炎武“离怀愁眼”,如此等等的深秋清冷、日夜难安的诗人愁绪。
史书翻到了当今时代,歌咏重阳的诗作焕发出新的光彩。年重阳节,当年阳历10月11日,当代诗人、红军领袖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一词。词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在众多关于重阳的佳构里,该篇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抒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不感到肃穆悲凉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左右逢源、八面来风、飞黄腾达、青云直上时的人生得意之作,殊不知恰恰相反,当时诗人正处在事业受挫的人生低谷中。当时作为红军领袖的毛泽东,军内受到错误批判,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身染疟疾几乎丧生。毛泽东的这首词正是病中心境的一种反映。它脱尽古人“悲秋”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后来受到毛泽东的诗风影响,青年诗人中也有焕然一新的重阳佳作。年夏,青年诗人陈志岁由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选派为温州市驻鹿城区黎明街道(同年9月改属滨江街道)杨府山涂村农村工作指导员。该村时有在籍户,口人,六十岁及以上老人人。年初以来,村里先后有20位老人去世。10月5日(辛卯年重阳节)诗人应邀出席该村老人节日午宴。席上,村老人协会会长要陈志岁指导员给在座的众老人说几句话。陈志岁由会长和村干部陪同,离座步入宴场中央,作即兴致辞并祝酒。他说:“各位前辈,杨府山涂村乡亲们: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借用毛泽东词句)。今天,我以在这里与众老人宴会为荣幸,为了表达本人对老人节、重阳节的良好祝愿,我把新成的一首诗献给大家。诗曰:‘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现在,我敬请在座的各位,一起举起手中的酒杯,为全村老人的健康、长寿,干杯!(全场举杯饮酒)谢谢!”然后回原位就坐。
今天重阳节,我也重温了习近平主席早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人民日报年12月7日)。文章论述了“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在回答齐宣王治国之道时,就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把“尊老”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在历朝封建统治阶级中,权势倾轧、父子血刃之类的事屡见不鲜。所谓“尊老”,只不过是他们粉饰太平、笼络人心的手段。然而,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却始终把“尊老”奉为立身处世的大德,相沿成习。如今,“尊老”这一传统美德摒弃了其中的封建成分,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中青年干部更应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习主席本人许多年来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不但尊敬家里的父母亲老干部,更是用了不少心力尊敬地方干部和各行各业的老人。近几年,他几乎年年要安排和参与尊老活动。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称呼“大姐。”年11月24日至28日,他在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亲切地拉着时年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的手去他家看望。在四季青敬老院,正在开展读书读报活动的老年人见到总书记来了,十分激动,热情邀请总书记听他们诵读《养生歌》。习近平认真听完后,同老人们交流心得。他说,活到老,学到老,保持健康心态和身体,就要靠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向在座的军队老同志,向全军离退休老干部,致以新春问候和祝福。年3月17日,习近平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看望东坝头乡张庄村85岁老人张景枝。年11月1日,习近平来到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看望老人,祝老人们健康长寿。
我们作为普通百姓,首先要做到照顾好自己的长辈老人,其次
尽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近我翻看已故家父遗留的诗稿,读到两篇有关重阳的诗作《九日思亲·次江老韵》(年10月7日):“纵去登高郁莫开,东流到海几时回!白云亲含天涯远,泣对茱萸奠一杯。”《重阳》(年10月25日):“杀牛过中秋,打狗遣重阳。”金风同令节,掌背异炎凉!——我想,当年父亲病体半瘫,重阳思亲,感受到中秋、重阳不同境遇,而我正在大学念书,没有北京白癜风价格是多少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xs/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