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佳节重阳谈敬老

发布时间:2017-7-28 4:31:02   点击数:
重阳节,起于战国,兴于汉代。“重阳”原意源于《易经》,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即阳月阳日,是为大吉之日,九九又有“久久”之音,蕴含长寿之意,因此“重阳”之日便为“喜大普奔”之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样的日子有纪念时节,有纪念意义,有纪念内容,有纪念愿景,因此“九九重阳”也就随之兴盛,佳节长久不衰。从起源来看,重阳节与我国绝大对数传统节日一样,是祭祀、祈福、避祸的节庆日,与敬老并无直接关系,直至年,国务院将重阳定为敬老节和老人节,二节合一,倡导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风气。如今的重阳节,已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逐渐成为一个感恩师长,弘扬孝道的节日。

为什么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重阳佳节,追根溯源,敬老其实是源于人类本能的冲动。老之以至,两鬓清霜,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让老年人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势群体,与社会脱节,与社交作别,行动迟缓,疾病缠绕。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老人都是未来的自己,推己及人,犹窥自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浅吟,无不触动人内心深处的冲动,让我们无论是对自家老人,还是他家老人,都要本能地献上一份关爱,奉上一份尊敬。

敬老是源于社会优良传统的继承。作为礼仪之邦,中国民族素来有尊老敬老的美德传统。孔子的大同之世是为“人不独亲其亲”,把“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当作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孝道是点点滴滴的汇集,是春风化雨的滋润,是丝丝缕缕的关怀,是冬日阳光的照耀,是岁月留痕的践行,是心灵深处的呼唤,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为了事业和学业奔波的人们往往无法固守乡土而漂泊异乡,而今父母在,尚远游,难尽孝的年轻人,应从关爱身边的老人开始,此举亦是对自己父母的关爱,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关心和帮助他人,才有“我敬他人父母,他人爱我父母”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这是对民族家风的延续,也是对社会优良传统的传承。

敬老还源于社会价值的认同。社会是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的网格间发挥不同的作用。老年人在自己的节点完成了连接使命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创造。我们对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老年人的价值和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在传统社会或者古代社会中,老年人在生产生活中具有经验式权威性地位和话语权。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智能时代的一路走来,“家长式权威”随之出现了逆转,随着退休带来的社会参与度减少,自我能力和社会地位均呈下降趋势,社会价值也遭到贬值,带来的更严重的后果是老年人自我价值的贬值。所以,请让我们用尊重代替一份认可,用尊敬弥补一份认同,用尊老爱老回报一份用生命给予的付出,当是我们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最大认同。

古人在重阳佳节赏菊登高插茱萸。在当下,我们该如何传承重阳节的传统,尊老敬老、孝老爱亲?其实儿女的陪伴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有空常回家看看,多跟父母聊聊天。关爱老人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当下,孝顺老人最重要的就是呵护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父母身边的,可以少睡一点懒觉,少玩一点手机,多陪陪老人,哪怕只是和他们一起看看电视,听听他们的唠叨。远离父母的,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多跟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求,一声问候,就足以温暖父母的心。同时,也给下一代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多陪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习之余,跟他们聊聊天,一起散散步;关爱一下身边的空巢老人,帮助他们清洁室内卫生,陪他们谈心聊天,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长辈回报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传承。

助老、尊老从来不是道德审判,也不是利益计算,尊老、敬老并不需要秘诀,也不需要勇气,广大青少年,我们所有人,可以全凭一腔孝心,一双援手就能去关怀家中的老人,去援助身边的年迈的长者。无论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发自内心的关爱绝不能因为网络中媒体上偶然的“扶不扶”“帮不帮”的突发事件而停滞,尊老、敬老、爱老都是人类最本能的一种行为,应该被我们继承下来,发扬开去,成为人类永远的时尚。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xs/67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