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今日重阳小华天下所有的老年人身体健

发布时间:2018-1-16 19:29:14   点击数: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重阳节是人们所熟知的节日

又称之为老人节

意在向大家倡导爱老、敬老、尊老的品德。

重阳就带着父母来

华联优品安阳连锁店逛一逛!

[陪伴家人,永远都不算晚]

1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

民间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登 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插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3

著名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

《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

杜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

李清照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明末清初?

顾炎武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

4

今日之花——茱萸

  初识茱萸是在王摩诘先生的诗句中。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茱萸应是一种灌木,是和老将军廉颇先生负荆请罪时所背的荆条类似,因为都是古人能插在后背上的。这种联想是基于年少无知,没有行万里路之前,纸上得来终是浅。一直等到长大后能挣到钱了,自己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双腿时,遂走过长满茱萸树的秦川,跨过开满茱萸花的重渡沟,最后又登临了挑起过王摩诘先生诗情的云台山茱萸峰,才算彻底对那种唐时就已活跃在诗词中的植物有了个清晰的认识。某一种茱萸的枝条,是能够作荆条用的,并且那枝条上还长满了尖刺。想来如果当年的廉颇老将军背的就是那种茱萸枝条的话,是可以看出他谋求将相和解的真诚的。这种枝条上长满尖刺的茱萸品种,旧时的燕赵大地上一定会有,因其满身尖刺,故茱萸又俗称“鸟不踏”。

  茱萸之于重阳,犹艾草之于端午,皆体现了草木与节日的缘分。茱萸的花果能开结在唐诗中又是茱萸的幸运。翻查茱萸一物在旧时的用途,即可见其备受重视的必然性。曾经的茱萸,因被赋予了避邪意义而适宜佩戴;因有药用价值故被收录于本草;辛辣品种茱萸可作调味料,甜茱萸果则可被泡制成茱萸酒。唐时的著名隐士寒山就常喝那种茱萸酒。有诗为证:“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诗中可以看到,那暖暖的茱萸酒还是一种不错的补品,虽然不是长生酒,但养生的功效倒是显而易见的。于此可以看出在大唐的地面上,茱萸一物备受时人重视的程度。

  再把思想的镜头拉回到唐朝某个重阳日的云台山吧!是日,在通往茱萸峰的山道上,无论是衣着光鲜的官贵,或粗衣鄙履的山民,都活跃在一样的氛围中。或身插茱萸枝,或腰挂茱萸囊。兴者歌于途,累者休于树,前呼后应,拄杖曳藤,伛偻提携,往来不绝。那竞相登高的场景,直如一幅质朴、自然、和谐、大同的美妙画卷。至于终有登顶者,目极天外,泣涕涟涟。遥念远方的兄弟,感叹“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真情,认真想来,皆要比当今的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xs/76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