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书香人文郁文书会读书沙龙二追

发布时间:2018-3-13 2:37:33   点击数:

活动介绍

  

  由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团委、图书馆、研工部、教务处联合发起的以“传承阅读文化,建设书香工大”为主题的“书香工程”,旨在让同学们在“书香工大”读书沙龙俱乐部中与优秀的导师进行亲切交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讨论著作,感受读书的乐趣。

  为响应“书香工程”,弘扬“原道传是”院训精神,促进专业建设,活跃学院文化氛围,加强师生的精神与情感交流,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风尚,人文学院开展了“郁文书会”系列读书沙龙活动。

  在本期“郁文书会”读书沙龙中,我们带来了张晓玥老师指导的《随园书单》和李剑亮老师指导的《人间词话》。

郁文书会

-《随园食单》-

张晓玥主持

活动现场

  年10月20日晚,“郁文书会”读书沙龙活动之“品读《随园食单》”在与点书屋成功举行。本次读书会在张晓玥老师的带领下,徐雨婷、鲁懿文、虞郑珺、管英姿、郁玮、江莉君等多位同学围绕《随园食单》一书展开讨论,氛围和谐,逸趣横生。

袁枚何许人也

  郁玮同学首先发言,她认为《随园食单》是士大夫品味,并且透过该书感觉到袁枚认为厨师是低下的职业。这一点在管英姿同学处也得到了印证,她觉得袁枚在“戒苟且”这部分中表达的对厨师的歧视——“厨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懈怠”,是需要我们注意的。然而张老师却抛出不一样的观点,他觉得袁枚算是尊敬厨师的,因为袁枚有给厨师写传的经历,或许可以补充袁枚对厨师的看法。

  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古时很多“技人”是不留名的,而一些文化人却广为人知,比如大家对一些诗人的名字很熟悉,却对厨师、工匠一类的所知甚少,这其中有世人对“道”和“技”的不同看法在。

  所以袁枚可以跳出“道”来看“技”就表明他是个有心人。在这一点上,大家都认同袁枚把当时为人忽视的食单记录下来是有先见性的,如今《随园食单》所记录的食谱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是我们饮食史上很宝贵的资源。

  紧接着虞郑珺同学也提及了《随园食单》两个特点:一是袁枚写食单时分了类,二是袁枚在书中表现出了追求“恰到好处”的态度,这从“补救单”中可以反映出来。更为有趣的是虞同学跟我们分享了她实践了栗子炒鸡这道菜的经历,并且直言按食单里写的加笋进去果然味道会更好。

  老师也笑着说了个小窍门——栗子可以买炒好的,不然不容易煮烂。之后虞同学又引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即点心单中“颠不棱”的名称由来。食单中介绍“颠不棱即肉饺也”,巧的是英语里饺子的发音跟“颠不棱”很像,故大家推测这个发音可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当然事实究竟怎样还是需要考证的。

食美且精

  读书会中最令人愉悦的部分当然是思想的碰撞。比如黄睿同学提出了一个疑惑:食单里为什么特地区分了江鲜单和水族有鳞单?朱礼明同学就立马说出了一个关键细节,她看到《江鲜单》里有提到该单是将东晋郭璞所著的《江赋》中常见的鱼类汇集起来做了一单,所以与其他水族有鳞鱼做了区分。这让还迷糊的大家也立马明了了。鲁懿文同学则笑说,她看了《随园食单》后感觉袁枚是个肉食主义者,因为食单里肉的比重很大。但她又对里面讲的做法保持怀疑,因为按她家乡的口味,烧肉应加糖,所以她觉得食单里的口味有些奇特。同时她也道出了大家的一个心声——像我们这样爱吃火锅的现代人对食单里“戒火锅”这一条不敢苟同啊。大家便猜测要么那时火锅味道不咋地,要么袁枚喜静、吃得也讲究。

  江莉君同学特别提到了茶酒单中《武夷茶》、《溧阳乌饭酒》等部分,因为她觉得这像游记一般娓娓道来,真实自然,韵趣皆佳,并且感叹袁枚真是行到哪里、品到哪里、学到哪里啊!归根到底袁枚是个文人,故《随园食单》有随笔的性质在,读来十分有趣。张老师也认为袁枚写茶写得好,比如食单里写龙井时用“一旗一枪,绿如碧玉”形容很是精妙哪,据说在很多作品中被引用。

南北之食异焉

  大家还特别讨论了南北方的豆腐口感不一样,这其实显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袁枚在该食单中还涉及一些饮食民俗,比如其中提到了一些江南尤其江浙地区节日专用食品:重阳节吃的栗糕,做法是把栗煮烂,用纯糯粉加糖做糕蒸,上面加点瓜仁、松子;清明节吃的青团,捣出青汁,和粉作粉团,蒸后色如碧玉……并对南北菜肴和饮食风俗做了评价,内容也贴近生活,在如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储楚同学尤其   说起来,许莹莹同学在看书的过程中更是巧妙地发现了其中暗含的交友圈。这一份食谱,其亮点在于有近半数的内容都标注了食谱的来源。在书中,常可以看到“某某家,制之精极”、“惟某家某某,颇得其法”等语句,在那些注明某家的美食里,提及的人名称谓甚多,有官僚权贵,如尹文端公、萨制军、杨中丞、冯观察、蒋侍郎等;还有一些文人雅士(如杭菫浦),僧侣道士(如定慧庵僧、朝天宫道士),市井人物(如陶大太),可见袁枚的交友范围之广,但主要还是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

食之道亦人之道

  徐雨婷同学和管英姿同学把该食单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层次。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有无相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便是对五味调和的推崇。“若作和羹,惟尔盐梅”,意为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酸二味。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能够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立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在上古烹调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日常的饮食生活。这在《随园食单》中有体现,比如不用香料,保持食物本味间的调和。

  大家还注意到《随园食单》里有许多现代性思想,诸如不劝酒、不让吃的待客之道,不吃烧活鸡、活鹅的人性人情、不迷信名手作书的刻板传统,这些都值得继承发扬。当然,《随园食单》的弊端也不为我们忽视:书中的烹饪技巧多理论,很多叙述不够详细,比如“炒肉片闻响即加酱”,酱具体是用什么种类?用量又是多少?这些问题并没有细说。因为袁枚顶多是观摩厨子的操作过程,没有自己动手。

有感而发

  两个小时左右的读书沙龙温馨而充实,大家通过《随园食单》一书结缘,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张老师说我们要细细品读,把书读得立体,这样才能更加接近袁枚,感受他的文人生活。这话同样也适合其他的好作品。

  希望读书沙龙这样的活动继续举办下去,越来越好。

学生有感

  四十年来,袁枚广泛收集各家的烹饪技法,将其汇集保存,编成《随园食单》。这一份食谱,其亮点在于有近半数的内容都标注了食谱的来源。在书中,常可以看到“某某家,制之精极”、“惟某家某某,颇得其法”等语句,这不仅表达了袁枚个人的仰慕之情,也从侧面体现出袁枚的交友圈。

  在那些注明某家的美食里,提及的人名称谓甚多,有官僚权贵,如尹文端公、萨制军、杨中丞、冯观察、蒋侍郎等;还有一些文人雅士(如杭菫浦),僧侣道士(如定慧庵僧、朝天宫道士),市井人物(如陶大太),可见袁枚的交友范围之广,但主要还是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

——中文许莹莹

  有美食评论家曾将中华饮食文化概括为精、美、情、礼四字,用来反映饮食活动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精”一字包含了先人们对于饮食精益求精的追求,或者说,一种精品意识。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在《随园食单》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随园食单》除去序外,共有十四“单”,分别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这其中,如须知单与戒单,将袁枚自己对于饮食各方面之见解认识,一一坦言,在戒单中有仔细罗列其认为饮食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避免的行为进行说明,对于后人对古人饮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鲁懿文

  须知单的小序说道,“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治味与治学相通,好一个精辟见解。正因如此,袁枚在诗文方面所推崇的性灵说,在《随园食单》中也随处可见。《戒穿凿》中提到,“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可矣,何必熬之为酱?”写诗作文尚不能穿凿附会,庖厨之内又怎可如此?物性天然,依据其自然特性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才能做出佳肴。饭粥单中写道,“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

  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的确,“饭者,百味之本”这句话,作为南方人是再同意不过了,美味的米饭是饭桌上绝对的主角,会吃爱吃之人,是绝不肯用菜汤破坏其甘甜的自然本味的。

  袁枚推崇自然之性,人、物、诗、文,皆是如此。

——中文江莉君

-《人间词话》-

李剑亮主持

《人间词话》的写作过程与发表过程

(节选)

?写作过程:

  《人间词话》手稿26则与撰写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的《人间词乙稿序》相关内容同,51则直接提到《人间词乙稿》;92则源出分撰于光绪戊申年()仲夏及次月万寿节(六月二十六日)的《明刻尊前集残本跋》,93则是对《词录》(光绪戊申秋七月撰)之《尊前集》叙录"《古今词话》乃宋人书,非国朝沈雄所纂者也"一句武断结论的修改与补证;89、90则与撰写于光绪戊申年八月后的《戏曲考源》存在渊源关系。考虑到《人间词话》手稿是王国维对此前读词、评词及校词的一次系统性理论总结,整体写作时间不会持续太长,再综合上述内证,其具体写作时间当在年秋季,脱稿时间则当迟至是年的九、十月间,比较接近《国粹学报》初刊本时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

——韩婷:《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经典化历程研究》

?发表过程:

  年王国维撰写《人间词话》则,后人称此为《人间词话》的原版、手稿本,至年之交,应权威学术刊物《国粹学报》之邀约,王国维从手稿本中选出63则,外加新写就的“枯藤老树昏鸦”1则,共计64则,陆续刊载于《国粹学报》第47、49、50期,此版本可称为《国粹学报》本,后人简称“学报本”,《人间词话》就此问世。“学报本”发表后,很少有学者   第32则中王国维将周邦彦与欧阳修、秦观相比,认为周邦彦的词比较放荡,就像娼妓一般,没有真情。从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对周邦彦词的看法是贬抑的。第33则说周邦彦的诗词在深远上不及欧、秦,但是在抒发感情和描摹物象的精丽工巧上却属于第一流,但是转而却说他的词缺少创意。实际上周邦彦的词还是有其新意之处的。第34则中王国维认为词忌用替代词,然后点出了周邦彦的《解语花》“桂华流瓦”境界妙极但缺陷之处在于用“桂华”代替“月”,但是在第36则却用周邦彦的《青玉案》来例证姜夔的诗词在境界上有隔。王国维认为意足、语妙就不会有替代词的出现,所以他认为周邦彦的诗词有不足,但是却又肯定了他的《青玉案》,说明王国维对于周邦彦的诗词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相较于之前完全否定是一种进步,也是他对于周邦彦一种矛盾心理的表现。第60则中,王国维认为诗人对于宇宙大观的看法应该能入能出,入则能写,出则能观。王国维认为周邦彦能入却不能出,也算是一种褒扬。

  综上,可以看出王国维对于周邦彦的评价是复杂且矛盾的,偏见之处大概来源于前人对其的看法,且周邦彦的作品大多是有关风花雪月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不符,故被文人所唾弃。王国维对他的评价的变化大概就是从一开始的完全贬抑到之后的矛盾、有褒有贬。

——杨思铭

分析:

  王国维对周邦彦词的评价总体上由贬抑转向褒扬,对其评价也有矛盾的一面。由最初的“不喜美成”,认为清真在宋词中不是一流作家,王国维提及周邦彦的缺点是为娟妓,深远之致不够,创意之才少,用替代字,能人而不能出。到后来的评价褒贬互见,比较中肯。王国维评周邦彦有些过于偏激的言辞,会令人产生质疑。比如对周邦彦人品和词品的定位,他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用“娼伎”一词来定位,认为周邦彦的人品不检、词品淫荡,难免有点过分贬低了。前后评价不一的原因大致是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王国维对周邦彦认识的深入以及对其作品的不断了解等。

——周丽丽

分析:

  其实可以看出,王国维对于周邦彦词的评价变化复杂。可以这么说,王国维对于周邦彦的词抱着一种矛盾的态度。

  首先,在卷下的未刊手稿之中,对王国维词基本都是肯定的评价,肯定其对对古人境界的运用、词句的精致妙绝和工巧飞扬。不过,在卷上之中,王国维的态度则有所不同。在周邦彦所遭诟病词的内容方面王国维说出了“在神不在貌”的评价,虽然周邦彦词有所艳丽,但是他的格调却不失雅正。还对于周邦彦在词的技巧方面给以极高评价,认为其可以作为第一流的词人,但在意境的创造却有不足;同时不足的还有对自然世间的观察体悟力有不逮,不能做到极致。然后是王国维对于周邦彦词评价矛盾最明显的地方。在前一条中批评了周邦彦对替代词的错用,导致了使人在欣赏时产生一种阻碍感,就是下一条所说的“隔”,但是在下面一条中则对周邦彦词的天然气象给以高度肯定,写出了荷叶的精气神,做到了“不隔”的境界。

  总体而言,王国维对周邦彦词的评价还是以肯定为主,也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批评。

——施展

“境界说”汇评

(节选)

  比较这些论著对“境界说”理解与阐释的异同。

  差异:以上十一种理解共来自十位专家学者,他们因各自着手点不同,对“境界说”理解的角度与深度也各不相同。甚至于同一位学者肖鹰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学识的积累,也让其对于“境界说”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此种差异分为三种,在肖鹰的概括中我们能非常直观地看到这三种差异,肖鹰在《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中,对“境界说”如下解释:百年以来,在对“境界”说的解读中,有三个基本方向。第一,传统诗学理论的方向。以传统诗学理论解读“境界”说,是很难发现它对中国诗学的新贡献的,因为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了。实际上,在传统诗学的眼光下,正是王国维引入的新的诗学思想被否定和排斥。第二,意识形态批判的方向。这个方向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兴起,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所谓“意识形态批评”,就是判定其“唯物”、“唯心”(姓“无”、姓“资”)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而给予批判或肯定。第三,叔本华哲学的方向。这个方向的特征就是以叔本华哲学(美学)为“境界”说之“本”,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诠释“境界”说的蓝本。

  相同之处:“境界说”一词在诸多学者研究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即时各学者对于“境界说”都有各自的理解与感受,然而对于其的历史价值却是非常肯定的。“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叶妍玲

  这些评论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王国维“境界说”进行了自我阐释。我始终认为,一部作品能历久弥新,是因为它无论何时都能顺应时代发展轨迹,与时代相契合,后世的人们才能不断对

  其钻研分析来证明它的价值。上述“境界说”的不同评论摘录了从解放前至文革十年及文革后等不同时期作者观点,大致呈现了这样一个趋势:文革前:多借“境界说”表达自己对境界的分析,具体阐释境界的三重性及隔与不隔之间的问题等等,对“境界说”多持肯定态度。文革时期:受时代影响多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和唯物唯心主义的角度阐释“境界说”,多数对“境界说”持批判态度,但他们自身言论的依据和观点仍是有待商榷的。文革后:重新开始审视“境界说”的意义与价值,从多个方面对“境界说”及后现代美学阐释自己的观点与价值,总体上将文革时期的偏见进行了纠正,多持肯定态度。

——朱戈怡

  异同:相同处在于这些文献都认为境界的构成包含真景物、真情感两大基本要素;承认境界说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或文艺理论的联系;强调境界的基础首先就是“形象”,即生动的审美对象。不同处在于虽然都承认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或文艺理论有相关之处,但杂追溯境界说的来源时,有些学者认为王氏境界说脱胎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是在对其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再创造,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王氏境界说直接以叔氏观点为基础,来源于叔氏直观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与根植于中国古代“比兴”为诗学原则的“兴趣说”、“神韵说”的理论基础截然不同。王氏论境界的标准在于“直观”,而“兴趣说”、“神韵说”重“比兴“。

——郭孟洁

  

  读书沙龙有饮料,有书香。师生交流热烈,有问有答,有质疑有反驳。通过读书沙龙的交流,大家加深了对《随园食单》和《人间词话》的理解和认识,复习、巩固了课程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很好地实现了人文学院所倡导的读名著、促专业学习的活动目的。

往后我们还将定期展示郁文书会中各个读书沙龙小组的成果

敬请期待 :)

?

资料来源:人文学院

海报来源:人文团学 设计部

责任编辑:陈可佳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方法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xs/79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