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习俗 >>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
《续齐谐志》云:汝南桓景从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急令家人缝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乃消”景从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今人九月九日登高,盖本是也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杜牧
重阳节的形成
插茱萸和簪菊花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续齐谐记》(资料图)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重阳节的诗句毛泽东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邮票重阳节应该喝什么酒(资料图)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赏菊并饮菊花酒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重阳节的故事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也称女儿节
重阳节的习俗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搜神记》(资料图)
公元346年,阴历九月九日,古地龙山,被后世称为“东晋最大野心家”的征西大将军桓温,召集部下,登高宴饮,以度重阳佳节大将军意气风发,宴席上觥筹交错,热闹非凡这时,一阵风袭来,将座中一人官帽吹去,而该人浑然不觉,仍是痛饮黄汤大将军饱读诗书,不满此人醉态张狂,有辱斯文,便命人嘲笑之,谁知道该人不以为耻,作文反击,让大将军下不了台,反而为其风骨所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在描写重阳节的诗句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重阳节的来历100字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吉日,很早即以此为节日古人过重阳节也很有想象力,一般少不了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玩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加之“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寓意,故又视为老人节如此吉日,把敬老、丰收、高升、长久等美好的祝愿都融合在一起,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吃重重阳节的来历阳糕
丁氏女不堪婆家责难,自缢而死,死后鬼魂托言巫师,许愿让所有妇人都于自己身死魂灭之时得一天休息而归宁省亲,正是休息的内容神鬼故事虽然荒渺难寻,但至少表明,迟至东晋,民间就已有重阳女儿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道教传说
唯一一条线索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丁姑祠》中载:“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丁氏女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答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经死遂有录响,闻于民间发言于巫祝:‘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
各地独特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重阳节的来历50字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今年重阳节几月几日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突然发生大瘟疫,有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父母死于瘟疫中,于是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以同情女性,成全女子骨肉亲情为旨的重阳女儿节,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里,显得颇有几分奇特,也平添几分人情味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节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茱萸
范曾 重阳图
重阳节登高(资料图)
九日齐山登高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重阳节手抄报模板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今日登高醉几人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人整理出如下种种不同的说法: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贵州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江西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