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诗意香草菊
菊花,盛开于秋末,《礼记·月令》写道:“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一见菊花盛开,便知深秋来临。后来,干脆把阴历九月称为“菊月”。重阳节一到,便设菊宴,饮菊酒,咏菊诗。
菊花,在山野轻轻摇曳,总有一种淡淡的美,给人一种清冷而倔强的感觉。而文人墨客对菊花也情有独钟,写下了太多的关于菊花的雅致诗词。和兰花一样,菊花也是隐士的象征。但兰是山中高士,孤傲清雅,菊则平和冲淡,多了几分宽容。
陶渊明是爱菊之人,他的田园诗看似恬淡,其中却深藏着生命的大境界,不慕名利,遗世独立。他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全诗都极冲淡清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佳句天成,妙手偶得而已。那一种洒脱与隽永,灵动与含蓄,如一缕缕菊香,萦绕心间。
而下面这首陶渊明的诗则是刚烈: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列岩。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林畔菊花与石上松树,以贞静秀丽之姿,凌霜斗寒,可谓植物中的豪杰。气势凛然,如出鞘之龙泉宝剑。古人作诗,向来推崇温柔敦厚的含蓄笔调。也许是这个原因,这首诗流传的并不如“采菊东篱下”那样广。
陶渊明一生把酒赏菊,爱菊成痴,民间更将陶渊明奉为“九月花神”。据说,当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又至,陶渊明虽然好饮,但家贫无酒,只能独自坐在宅边菊花丛中赏菊,他采了一大把菊花捧在手心,正思酒意,忽然听到马蹄声越来越近,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给他送酒来了,于是陶渊明大喜过望,以掌中菊花做下酒物,就着芬芳自斟自饮,痛快一醉。这也成了“白衣送酒”这一典故的由来,用来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随心所愿。
菊花可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及江淮楚地之人就有食花的习俗。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菊花有甘、苦两种,食品需用甘菊,入药则诸菊俱可。”甘菊有补养功效,无病服之也有助于养生,而野菊苦寒,无病服之则寒胃伤身。
北宋诗人梅尧臣《残菊》有句:“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奉清殇。”意思是菊花即使枯萎了,仍然芬芳弥漫,那深藏在枝叶间的花朵还能用来制造清纯的菊花酒呢。《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只来年九月九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菊花有助养生延年。早在汉代中药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菊花列为上品,称“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荆处岁时记》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风俗通义》也说:“渴饮菊花滋液可以长生。”唐代文学家元结指出:“菊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西晋文学家傅玄《菊赋》诗中也有:“服之者长寿,食之者神通。”
晋代医学家葛洪记录,在南阳郦县山中,甘菊丛生,菊花坠入山谷水中,水味甘甜,附近居民喜欢饮这“甘谷水”,无不长寿,最少也活到八九十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得其菊力”。另见《玉函方》称:“用甘菊,一日三服,百日轻润,一年发白转黑,服之三年,齿落更生。”
宋代文学家苏辙也发现了菊花的延年益寿之效,写下了诗句:“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清代郑板桥曾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是“青菜萝卜糙米饭”,下联是“瓦壶井水菊花茶”。
菊花用来治病的话,疏散风热是它的长处,适用于风热感冒、咽痛。《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性凉,味甘苦,归肺、肝二经,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菊花通常都是和桑叶、薄荷等药配合使用,最著名的药方叫桑菊饮。
菊花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平肝明目,因为菊花性凉而清散,入肝经,善清风热,而肝开窍于目,所以它是眼科要药,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痛,头昏,眼红等症,常和石决明、钩藤、生地、白芍等药配合使用。如果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血不养目而眼花,又常和枸杞、熟地黄等药配合使用。
李时珍认为,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食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全身上下皆可用,是群芳中的上品。早在宋代民间就流传着采菊制枕的习俗,取其清热疏风除燥、清凉明目降火的功效。
玉宁,芳疗师,热爱植物,大自然疗愈的学习者、生活者与分享者。
香气与艺术空间*
芳觉抚触*
HSPA芳疗系护理私人订制*
微博:
香积拂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