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重阳的起源
重阳的起源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由于古老的《易经》中把“6”定为阴数,把“9”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由于与“久久”同音,9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久长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很多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年,我国把每一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奇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9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久长,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叙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朝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朝,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身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1直流传到清朝。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构成不容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年龄》当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先人恩德的活动。
汉朝,《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寻求永生,收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4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9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久长,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但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1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觅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份地区有重阳祭灶的风俗,是家居的火神,因而可知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9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年龄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根据的。
…………………………………………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还等甚么,告知身旁的朋友,点击右上角“…”便可分享。
想让身旁的人也每天接收到科治好的最新健康讯息?非常简单!
“通讯录——新增朋友——查看官方账号——输入“科治好”——点击
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