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安顺黔中乡野厚植文明沃土安顺市农村精

发布时间:2021-12-5 14:22:46   点击数:

  普定沙湾布依文化广场舞动乡村骆鹏飞摄

  美丽乡村镶嵌黔中大地,新风文明吹拂沃野平畴。“十二五”以来的安顺,把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双轮推进,内外兼修,使文明沃土厚植黔中乡野,优风良俗传遍千家万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

  美丽乡村遍地起

  屯堡九溪、苗族小河湾、布依沙湾……穿行于安顺市绚丽多彩的美丽乡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风情,洋溢出各有特色的美。让人在尽享休闲、品位乡愁的同时不禁感叹:安顺的农村真漂亮,环境优美,乡村整洁,村民和谐!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前提和基础。美丽乡村首先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其次还要体现在乡风文明的程度上。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安顺市从建设美丽乡村抓起,从改善农村环境入手,促进农民群众环保理念、卫生意识、生活习惯不断改善,环境之美涵养了文明乡风。

  重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方面注意保留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打造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一方面把全市个行政村分为普及版、提高版、升级版,实行差异化推进。目前,全市已打造美丽乡村个,覆盖80%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万人。

  补短板。大力实施小康寨、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等“六项行动计划”,全市村级卫生室、图书室实现全覆盖,农村电网、电讯、公路实现“村村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已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客运车辆通达率93%,解决了4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治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安顺”活动和“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以“八乱”治理为重点,从治理脏乱抓起,配齐村级专职保洁员队伍,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1.3%。推出了普定县猴场乡“整脏治乱”村为主、西秀区新场乡“百里新场路·垃圾无一处”等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经验和模式。

  强生态。深入开展“绿色安顺”三年行动计划,将环境保护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加大农村沿路、沿河、沿景区生态保护、绿化建设、污水处理力度,西秀区浪塘村污水处理系统得到各级的肯定。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把美景留下来、把垃圾带回家”等环保公益宣传引导活动,增强了群众环保生态意识。

  文明新风拂满村

  在水墨乡村、诗画浪塘,“明理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广场上的“中国梦真善美”、文化长廊图说价值观是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吸引着村民或游客驻足品读,或拍照留念。

  作为农村文化传播的阵地,文化广场、道德文化墙是我市每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志性元素。在文化宣传阵地精心制作民俗谚语、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德榜、“好家训、好家风”等,用群众信得过、看得懂、学得来的方式,大力传播乡风文明,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不断地在全市各乡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等惠民工程。目前,全市70个全国首批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全部建成,各类文化民生项目遍布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完善。经常性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大力弘扬民间民族文化。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的屯堡文化汇,形成了“每季有主题、每月有重点、每周有庙会、每天有赶场”的活动体系。各区县根据传统民俗、民风、民情,通过花灯、地戏、山歌等民间曲艺,蜡染、刺绣等民间技艺,盘江小调、铜鼓十二调等民族文艺,形成了文化活动的“一村一品”,保留了文化形态,保存了文化基因,守护住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的根脉。同时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等民族节日期间,都会组织各村寨开展灯会、庙会、歌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马堡农民艺术团等一批民间文艺社团和文化队伍,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建设数百支农民文化队伍。

西秀区下九溪村西秀区文明网供图

  优风良俗户户传

  “团结互助、崇学尚德、尊老爱幼、博采众长”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能在普定县定南办金马新村得到具体的体现。在这个“崇德向善、德润家庭、德行金马”的新村中,王、罗、汪三大姓团结如一姓,清明上坟共同会餐;村民外出偷师学艺回来,不惜相互传授,共同壮大村里的手工竹编产业;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可获得元至元的奖励;五保户去世,全村人齐上阵为老人料理后事……

  “德行金马”故事,是我市优风良俗在广大乡村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通过建家风基地、家风墙,开展找家风、晒家风、写家训、传家规、讲家风等活动,让好家风飞出百姓家,植进人心底。借力全省家风建设推进会在我市的召开,把家风建设工作推进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收集整理陈法、何威凤、伍效高等一大批本土乡贤故事,编印成《家风普及读本》,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小小的家风家训汇聚社会的正能量,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农村群众之间以“邻里守望”为主题,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志愿服务,在村民之间营造了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风尚和价值航标。

  净化社会不良风气。90%以上的村居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按季度召开全市“弘扬村头正能量·齐心协力治八乱”现场会,使群众内心有了尺度、行为有了准则。村村寨寨广泛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普定县开展的整治农村滥办酒席活动,每年为群众节俭资金近在3亿元,其经验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简报》采用,并在全市推广。农民在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逐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美德让美景升华,诚信让文明彰显,和睦让和谐促进。如今在全市各美丽乡村,一面面掩映在村庄院落的文化墙,引导着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村民崇德向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黔中大地村村涌动着和煦的文明之风,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记者古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125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