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春节符号之除夕与美食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因时值农历腊月二十九或者腊月三十,又称年三十,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春节前一天,是人们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日子。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但最早提出“除夕”一词的是魏晋时期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书中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详细记载了当时人们的除夕风俗。
据《风土记》记载,当时人们过除夕,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同时于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此习俗,经唐宋相袭,沿袭至今。可见,除夕与爆竹、与美食的不解之缘由来已久。
除夕
关于“除夕”来历的传说民间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什么版本,“除夕”都指的是“除掉‘夕’这种凶兽”。传说里,上古凶兽“夕”一觉要睡一年,每次醒来的时候都是年尾,因此,夕兽为祸人间的时候都是在每一年的最后一天。不管传说中的夕兽多么凶恶残暴,面目可憎,都非常符合人们对野兽的认识和想象,所以,夕兽的弱点也同野兽一般“惧光”“怕响”,于是就有了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燃放爆竹的习俗。
美食
关于除夕夜“年夜饭”的起源及说法非常多,主要有两种,一是祭祖美食说,除夕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四大节,迎请祖先共度佳节,应尽心尽力置备美食,因此,春节美食除了有各种美好寓意,也有一些避讳,如明清后引进的南瓜红薯等食物就不能上供桌,不能出现在春节食谱中;另一种则是“除夕”欢庆说,人们将夕兽除掉后,为欢庆胜利,所以准备丰盛美食以示庆祝。
随着时代变迁,除夕的习俗有保留也有变化,比如,古时非常重视的年夜饭必须是进贡祖先后才可享用,现代已经出现商业饭馆推出的“年夜饭”,全家一起上饭店就餐就当是吃过年夜饭过了团圆年了;古时年夜饭多注重寓意,吃的是“文化”和“讲义”,食物多重油重盐,现在人们开始注重营养搭配和健康养生,冷盘清汤素菜都出现在了年夜饭食谱中。不管习俗如何变化,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幸福的愿望和祝福,都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年糕:年年高
年糕最早是用于年夜祭神和岁朝供祖先,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古称糕、米糕、黍糕、粘糕等,明朝时得名“年糕”。古有舂年糕、水磨年糕等做法。
饺子:更岁交子
饺子起源东汉,古称扁食、角儿等,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在守岁时,为防饥饿和寒冷,岁前会煮食一些“角儿”。至清朝,“除夕守岁食用角儿”形成一种风气和习俗,“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得名“饺子”。
鱼: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鱼,谐音“鱼”,除夕正直新旧交替之时,此时吃鱼,取连年有余之意,而且年夜饭上的鱼有讲究:一整条,有头有尾,寓意从头到尾都有余,象征一整年生活富足。
栗子鸡:大吉大利
鸡谐音吉,栗谐音利,二者合一,象征大吉大利。
精华学校将于年2月21日特举办“高考新政策下如何百日冲刺得高分逆转”主题公益讲座,现场由资深高考专家为您分析高考政策,并由精华名师为您详细解析语文、数学学科备考策略。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预约报名!
讲座主题:高考新政策下如何百日冲刺得高分逆转
讲座对象:高三学生及家长
讲座时间:年2月21日9:00
讲座安排:
9:00-10:00政策高考新政策下如何百日冲刺得高分逆转10:10-10:40语文高考新政策下如何百日冲刺得高分逆转10:50-11:30数学高考新政策下如何百日冲刺得高分逆转讲座地点:精华学校朝阳门校区
(朝阳门外大街26号朝外MEN财贸中心A座11层(悠唐广场对面))
--
报名方式: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温馨提示
回复志愿填报、全日制、复读即可查看相应最新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