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高头村河北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
盐湖水系调研第天
走进临猗县楚侯乡高头村
涑水河出盐湖境后,进入临猗境内的第一个乡镇是楚侯乡,第一个村便是高头村。
高头村位于临猗县最东端,楚侯乡东北角。东与盐湖区乔阳村接壤,西离县城不到10公里,南离运城市20公里,北边紧临涑水河。
楚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宁晨清主持召开了水系调研座谈会,楚侯乡副乡长闫芬、高头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南国峰、村党总支副书记南小怀、村委副主任姚富康、村委副主任南安庭、村委委员于会兰,以及楚侯乡人大代表、高头村群众代表李航远等参加。
历史寻踪
为何名为高头村,年的《临猗县地名志》上记载,高头村原名武阳村,隋末窦建德率军建都于此,称窦夏王,此地改名为武阳城。唐太宗李世民征服窦建德后,因此地地势较高,先改为高头李村,后简称为高头村。窦建德建的武阳城,相传有九门九关,清末时,南门遗址尚有“武阳复兴”的字样,为元代修葺。上世纪五十年代,高头村周围还有残缺的城墙,“武阳复兴”几个字依稀可见,后逐渐被毁,至今早已无迹可寻。而周围的村子也与窦建德在此“安营扎寨”有关,营寨一字排开分为寨头、寨里、寨尾(现西翟底村)。据说涑水河上有座武阳桥,东、西三里村、乔阳村也都因此得名。
高头村历史有多久?从村东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看,很早之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另外在村里还发现有元代墓群,都足以说明这里的历史悠久。最能印证高头村村名的是一通金大定十四年(公元年)的《勅赐洪教禅院》石碑。
我省著名作家毕星星老师,老家就是高头村。他在自己出版的乡村系列《河槽人家》一书中,第一篇《回乡去认古碑》就详细描写了高头村的来历、村名以及这通石碑的情况。碑文字数粗略估计千字左右,开头为:“尚书礼部牒河中府猗氏县高头李村僧智通。李均状纳钱壹佰贯,买到本村僧院许所舍一十九间,空名勅牒乞书填作洪教禅院者”,时间记载为“大定十四年岁次,午二月戌朔望后三日”。意思是,金大定十四年(公元年),有一位名叫智通的僧人,筹集钱财,在猗氏县高头李村买了一座僧院,有19间房屋,碑文则详细记述了智通和尚建立洪教禅院的经过。因此可以推断,高头村建村最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这通石碑现被安放在高头村的舞台前。
据村中年纪大的人讲,这通石碑原是村里关帝庙大殿的石碑。高头村历史上,曾建有关帝庙、娘娘庙、药王庙等不下20多个庙宇,而其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当数关帝庙。据说关帝庙占地十几亩,建于明清时期,可惜60年代就已塌毁,而石碑被埋压在了废墟中,庙的山门、戏台、圈棚、前殿、后殿等众多建筑,殿深60米,还有长廊,都在70年代到80年代逐渐被毁,再无遗存。直到年以后,庙里的一些遗物、古碑才被人发现。还有老人口口相传,说庙里的笔画十分精美,与画解州关帝庙壁画的人是师徒关系。
紧临涑水河畔的南岳自然村还有座后土娘娘庙,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曾到此庙三次求子,后得赵构,赵构之后还在此留下了“含弘光大”牌匾。后因涑水河水患,才将此庙从河滩移到村西,至今已有年。据庙中石碑记载,此庙先后于大清乾隆40年和同治4年两次重修文,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传承
高头村的关帝庙虽然没有了,但关公古庙会却一直从明清、民国传到了现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村里都要举办关公古庙会,会期三天,在这三天里,村里要请剧团唱大戏,还举办各种社火表演,周围四邻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看大戏、观社火,热闹非凡。高头村的社火内容丰富,有高台、舞狮、锣鼓等,光高台就七八家,其中南岳村的龙灯自古方圆有名,是社火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要进行表演。
高头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早在解放初期,高头家戏闻名全县。村里一直备全了全套古装戏衣服道具,演出的本戏有《秦香莲》《舍饭》《火焰驹》等二十几出,唱的戏甚至还要超出专业的戏班。特别是在六十年代,村里排演的《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受县文化馆邀请在全县各村演出,名震一时。现在村里的老年演唱团已发展到40多人,每10天台戏在大巷演出。运城电视台、临猗电视台、黄河晨报等多家媒体都进行过多次报道。
高头村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每年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村里的年轻人都要自发捐款,各队组织给老年人发东西,村委会组织千人宴,请村里的老人吃羊肉泡。而且村里表演节目时,反腐和德孝方面的内容很多,对村民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让文明村风在高头村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村情产业
年高头村与南岳村合并,现共余口人,10个居民组,耕地面积余亩。年以来,高头村已先后实现了巷道硬化、煤改电、煤改气、安全饮用水等全覆盖。村里虽然在三年前已经规划了黄灌,但一直没有实施,目前灌溉还是主要依靠26眼机井,井深大都在多米。
高头村紧临涑水河,六十年代之前涑水河河床高,沿河村庄经常遭受水灾。当时各村在涑水河上留有水眼,用于灌溉农田。靠近涑水河的井也仅米左右深,水利条件十分便利,所以这一带的农业比别处要发展得好,在生产责任制前,高头村的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就达公斤以上,棉花产量在斤以上,当时乡领导因棉花产量位居全市最高,还参加了全国召开的棉花工作会议。并且,在历史上高头村以种植蔬菜驰名全县。
村民们说,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沿河造纸厂的影响,涑水河里的水成了臭水、污水,对村里的地下水和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涑水河生态治理,河水又开始逐渐变清,沿河风光也逐渐变美。
高头村目前主要种植以酥梨、小杂果、粮棉种植为主,其中酥梨种植面积1亩,占到耕地面积的50%,是目前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年高头村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元,集体经济突破了10万元。
高头村村域内有一家民办企业——山西遥望彩虹制衣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年,占地面积平方米,是一家集设计,加工,销售为一体现代化服装公司,现有员工20名,拥有现代化设备30余台,年产值余万元。
高头村因土地面积较少,外出经商人员较多,村民主要在外多以经营熟食和在学校承包食堂窗口为主。南国峰说,下一步,一方面想借助食堂窗口优势,发展源头餐饮产品,做好源头产品的输送。另一方面借助涑水河田园风光带建设和涑水河旅游公路的区位优势,通过深入挖掘高头村的乡村文化资源,结合沿河酥梨种植带,发展以生态建设、农业观赏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努力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村。
韩睿陈晨王泽林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