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除夕辞旧迎新,声声爆竹
除夕(ChineseNewYearsEve)为岁末的最后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起源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先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腊月三十,也可能是腊月二十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节日习俗年夜饭饺子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团结。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年夜饭的种类很多,南北各地存在差异。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饺子通常只能留到大的节日和特殊的日子时才能吃,故而被列为最好吃的美食。
贴窗花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可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挂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祭祖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在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有关除夕的诗句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白桦茸贺新春白桦茸是一种最早发现于俄罗斯的药用真菌,其俄文名称音译为“恰卡”,早期只是西伯利亚当地居民使用的民间药方。
自从前苏联作家(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病房》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一个俄罗斯村庄多年来熬一种色泽类似咖啡的白桦茸茶,结果村庄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以此为据,白桦茸受到举世瞩目,被誉为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明日之星,并有“梦幻菇蕈”、“森林钻石”、“上帝赐给苦难人们的神奇礼物”等美称。
桦褐孔菌(白桦茸)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在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广泛利用其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等)、心脏病、糖尿病,并能抑制艾滋病病毒,抗辐射,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抗有丝分裂及消除其活性等作用。是提升个人健康和过年送礼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