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重九特辑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为“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动。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看到这里,小编提醒各位一句,在这样的日子里,请记得珍惜“上有老”的日子。
1
重阳节的起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在先秦之前就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登高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清明节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就是在秋寒新至时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2
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第二天桓景回到了家乡,并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3
重阳节传统习俗
登高人们选择在天高气爽的金秋九月,登高远望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且在登高的过程中也对身体进行了锻炼,这样必然对人有凝心静气、强健身体的作用。对于登高的地点,并未有人做出划一的规定,一般登山、登塔都是可以的。
佩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可以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并能消积食,治寒热。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诸多诗人均有作诗吟诵,如唐代的王维所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食物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这就是指那些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的人们,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因为此糕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亦称“花糕”等,主要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有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
我国南方彝、白、侗、畲、布依、土家、仫佬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在九月初九过节并吃糕饼一类黏性食品的习惯,但相关的传说却各有不同。如贵州锦屏、剑河、天柱一带的侗族人民,过重阳节都要打糯米粑吃,相传是纪念侗家民族英雄姜映芳率领起义军反抗官府取得胜利;而湘西土家族的节日打糯米粑,则有辟恶禳灾之意。虽然各地吃重阳糕的意义众说纷纭,无法统一,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庆祝重阳节。
赏菊饮酒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是重阳节的标志性风俗。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多数花草至深秋已经凋落,唯有菊花在此时盛开,也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然而人们饮用食用菊花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赏菊。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可能已经有食用菊花的历史。而到了汉代,以菊花来制作菊花酒已经相当流行。人们在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它的制作工艺和饮用习俗流传至今。
白癜风咋治北京公立医院里哪所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