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老人节日 >> 特讯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5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
出版暨序、目录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
(儒家中国年度系列丛书)
儒家网出品,任重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年12月出版
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本书主要选辑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文化评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学最新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展示中国儒学的探索性思想成果。
本书作者主要是当代儒家的代表性学者,皆在学术思想界和社会文化界极具影响力。本书依托当前声誉日隆的“大陆新儒家”思想平台儒家网出品,极具权威性。
(序齿排名)
张祥龙(北京大学、山东大学)
张新民(贵州大学)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
蒋庆(阳明精舍)
朱汉民(湖南大学)
胡治洪(武汉大学)
盛洪(天则经济研究所)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
陈昭瑛(台湾大学)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
陈少明(中山大学)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
曾振宇(山东大学)
郭沂(韩国首尔大学)
陈明(首都师范大学)
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学)
方朝晖(清华大学)
王瑞昌(首都经贸大学)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
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丁纪(四川大学)
张晚林(湖南科技大学)
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
丁耘(复旦大学)
曾亦(同济大学)
白彤东(复旦大学)
唐文明(清华大学)
郭晓东(复旦大学)
王心竹(中国政法大学)
柯小刚(同济大学)
吴飞(北京大学)
曾几何时,有些人误以为儒学就是博物馆中陈列的服饰器皿、历史书上记载的嘉言懿行或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说教,与现时代的实际状况没有太大关联。其实,这是对儒学的误读、偏见和扭曲。即便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家也没有放弃“显诸仁,藏诸用”的务实精神。
有的儒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有的儒者与时偕行,经纶世务;有的儒者独善其身,退藏于密。儒门广大,各人的抉择自然有所不同。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要立足具体的历史阶段,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不是巧言令色、曲意逢迎。前贤有言:“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之事。”这是何等的气魄!
本来,儒家并没有新旧之分,只不过是针对新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形成了新的理论架构,开创了新的学术派别,这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历史上,以韩愈、李翱为首的儒者对佛老之学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开启了一支新的儒学力量。它立足华夏世界的文化传统,有鉴别地吸收域外文化的合理之处,推陈出新,最终汇聚为宋明道学。无论学界对宋明道学进行理学、心学、气学或其他方式的解读,都无法回避它的共通之处。后来有学者将宋明道学称为“新儒学”,借以区别韩愈、李翱之前的儒学派别。
20世纪以来,儒家必须全面回应“现代化”的挑战。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新文化运动是儒家浴火重生的重大机遇。无论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右翼”重要人物梁漱溟,还是主张“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张申府,以及其他或左或右的学者文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的历史遗产。
年,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可谓仁智互见。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有的学者认为它为新中国提供了奠基石,有的学者认为检验了“新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实力,有的学者希望以此作为契机“重建孔家店”,还有学者从“个人自由”和“家庭价值”的人为割裂入手反思新文化运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加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为儒学复兴提供有力支持。有时候,刻板的学术研究会对学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构成干扰。现代新儒家内部的诸多分歧也源于此。从话语范式、方法论和理论导向等方面来看,海外新儒家有其创新之处。但是,他们的创新并不能成为评判一切的准绳。大陆新儒家有其生存空间、生活样态和实践方式,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远非海外新儒家所能完全理解。
年,关于“大陆新儒家”的身份认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辩论。我们不能因为大陆新儒家没有援引海外的儒家学者惯用的西方价值体系,就质疑其儒家身份的合法性;我们更不能因为大陆新儒家激活诸如“王道政治”等古老观念,就质疑其应对“现代化”挑战的能力。旧的“冷战”已经过去,历史并没有终结,文明冲突此起彼伏,“新冷战”初见端倪。
大陆新儒家以“常道”应对“变化”,视野开阔,志向远大,既要消除“亡国”的危机,又要杜绝“亡天下”的隐患,因而能够有效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儒家讲求“合内外之道”,贯通天道、心性和礼乐,能够不失时机地推进“内圣外王”的事业。如果说“生生之德”是对“仁”的精准诠释,那么“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则是对儒家实践智慧的高度概括。
经济全球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地球村”的许多问题早已跨越国界。大陆新儒家重任在肩,必须维护“父母之国”的安全、利益和“球籍”。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远大理想。
在探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陆新儒家能够紧扣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实现理论转换。当然,这中间有一个“政治地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在现实权力与自身处境之间寻求结合点,运用合乎时宜的言谈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儒家能否主导中国改革?儒家的治理智慧能否服务于中国改革战略?儒家价值能否继续成为中国改革的源头活水?儒家的伦理宽容能否为同性恋婚姻、女性主义等平权运动提供合理参照和有益借鉴?这些问题只能用实践来回答。任何漫无边际的解释或空洞乏味的假说都无济于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的涵义非常丰富。既可以指代众人,又可以指代老师。众人遵从正道,就能创造历史契机;学生追随良师,就能成就德业。反之,就会出现思想模糊、伦理失范和社会混乱。年,复旦大学出现了学生群体要求“驱逐刘清平教授”的重大事件。此事一出,石破天惊。
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厌恶刘清平教授“无口德,失师德”,经常在网络平台发布淫秽猥琐的言论,严重败坏了复旦大学的名誉;自刘清平教授而言,嬉笑怒骂,用脏话谩骂孔孟,这属于自己的“言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原本是高校师生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后来逐渐演变为社会热点。各界人士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儒家同仁和孔子后裔表示强烈愤慨。
有些人以保障“言论自由”作为依据,支持刘清平教授出口成脏、谩骂孔孟。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从净化网络环境、界定网络言论自由的角度对此展开讨论。尽管复旦学生群体要求“驱逐刘清平教授”的事件不了了之,但是师德、净化网络环境、网络言论自由等关键词成为年度儒家热点之一。放眼历史,刘清平教授微不足道,甚至连遗臭万年的资格都没有;心系世道,“无口德,失师德”则是对国法良俗的挑衅,有必要加以白癜风专家河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lrjr/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