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有那么多的传说,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0-7-22 12:09:14   点击数:

菊香飘古今茱萸溢芬芳

——重阳节随谈

*张再学*

一年一度秋风劲,深含历史韵味的九九重阳节如期而至,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节令的交替作出各种反映。游乐“辞青”,登临高峰,强身健体;赏菊饮菊话茱萸,拉家常,说古今,吃重阳糕。在陕北一带还有夜间登山,燃篝火,采野菊插在女儿头上,以辟邪魔的习俗,浓浓的民间文化意趣盎然。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延续了几千年,真是菊香飘古今,茱萸溢芬芳。

遥远的时光拷贝了古老的信仰,欢度“九九”的时刻,我们可以猜想祖先的举动,曾经的星宿被称作“大火”,温暖大地。九月“大火”休眠后,引起部落的恐慌,慑惧天神降罪,于是设祭坛,奉牺牲,祈求苍穹神威继续庇护人类。朔古亦非无端之遐想,古籍《夏小正》有此记载。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此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以“大火”出没为依据,认为“九九”是个阴阳重叠的日子,可见除恶之祭时兴很早。重阳节独具意蕴,自然是华夏子民一脉相承的纽带,随着朝代的变化,活动形式逐步增多,内容也愈加丰富,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进入唐朝,重阳节定名为正式节日,朝野共度,氛围浓厚。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清代之后此风依旧盛行。上下几千年,人民围绕节日演绎了精彩纷呈的神话传说,如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载: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费长房在外游学,一日,费对桓景说,你家中将有灾祸,应迅速赶回去,让家人各自缝制一个小布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逢凶化吉。桓景照办,令家人登高避魔。次日早晨返回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长房闻讯后说:“家畜代替人死,很庆幸。”千百年来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这个故事发展成多种版本,流传于民间,桓景被塑造成斩妖除魔的超人,由此可见口碑文化的威力。当纪元累积为一千九百八十九年的时候,中国迎来风华盛世,老年节与重阳节合二为一,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内涵,让现代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提醒子女履行孝道,懂得“孝”文化的分量,营造全民感恩、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各地组织老年人登上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促成人与自然和谐。传统节日成为教化的载体,意义重大。老年节融入重阳节并非是不连血肉的粘贴,也不是生硬的移植,它浸透着炎黄子孙的美德,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种节日总是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寻觅蛛丝马迹的节日起源和讲述邈远神奇的民间故事之后,还应该重温那些真实的历史典故,领略不同时代的人文风采。历史的同一天聚集了诸多达官贵人和才子骚客,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以及卓越才华早已成为千古佳话。文化与历史无法割裂,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激进的文明之舟荡过浩大的长河,形成积淀,这种人类创造的总和才有资格称其为文化。遥想希文当年,秋来登高,岳阳楼上成佳篇,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千古名句成为一生的写照。这座西晋时称的巴陵城楼曾经聚集无数骚人墨客,凭栏抒怀,记之于文,咏之于诗,绘之于画,创作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但世人最熟知的当数《岳阳楼记》。文章变成岳阳楼的灵魂,“楼”与“文”相得益彰,闻名天下。

那年九月九日,东晋著名诗人孟嘉应大将军桓温之邀,山顶赴宴。幕僚们个个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文质彬彬,在杯盏相酬之间,吟诗作对,何等儒雅。一阵秋风掠过,孟嘉官帽落地,但其毫无察觉。乘孟嘉如厕之际,桓温命人作文一篇置于孟嘉坐处,准备嘲弄他一番,然后再进行斥责。因为在封建王朝,官帽落地不是小事。孟嘉回来看看摆着的文章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对答,文辞隽秀,立意高远,才华卓越,赢得四座惊叹。孟嘉不但没有受到处罚,之后还得到重用。这个故事看似平淡,其实是表现了孟嘉大智若愚,临乱不惊,气度恢宏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说明机遇往往是留给有才学之人,假若孟嘉胸中无墨,也就失去了升迁的机会。同时期的陶渊明是孟嘉的女婿,愤世嫉俗,隐居深山。家贫如洗,重阳节没酒喝,心情郁闷。忽见一白衣人奉王弘之命送酒来,陶公遂心所愿,喜出望外,喝得酩酊大醉。真是重阳佳节,朋友挂念,友情深深。古往今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很多,从杨衡的“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到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真是诗篇如云,今昔风流人物情怀至甚。

中国人是一个富有激情、重情重义而又进取不懈的民族,早在清冷寂寞的日月星空下,炎黄部落族群就萌动四方,古老的黄河摇篮,孕育大国之梦。金戈铁马,铅华洗尽,太平盛世,大国子民荣耀。近代屈辱百年,不堪回首,国民在伤痛中奋起,披荆斩棘半个多世纪。在这个金菊飘香,茱萸芬芳的日子里,让我们怀揣灿烂的中国之梦,畅想未来的德宏故事吧。

张再学芒市作协主席,草根文学作者,现居芒市。著有《贝叶书写的文明》、《古老的茶农》、《烽烟芒市》、《凯歌健行》、《岁月无悔》、《月亮与石头对话、》《人文勐戛》等书籍。散文《乘象国神韵》获年滇西文学奖。

责任编辑:明雄忠

你的赞赏是作者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100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