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燎原双语重阳节献给父母老人们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莫道重阳与你无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讲是否应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节日快乐。孝敬老人是我们的责任及义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毕竟我们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孝敬老人等于教自己的孩子孝敬未来老去的你。
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尤其对于身处上海这座繁华忙碌都市里工作的人们来说,有时候孝敬老人是件奢侈的事。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您有一颗关爱孝敬老人的心。及时你不能时刻陪伴你父母、老人身边,只要每天来一通电话来问问老人每天的生活。相信老人们就会感受你对他们的关爱及付出。而在有限的相聚时光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听听他们的话,不要嫌他们唠叨,和言悦色地与他们讲话。趁着他们身体还健朗,多陪伴他们走走转转到他们昔日所停留的地方,老人们是爱怀旧的因为他们也曾年轻过。这些地方是他们年轻岁月里的见证者,在那里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不管你在哪里,只要你有时间请勿错过与老人相聚的时光。时间不仅不会挽留老人更会加速老人晚年最后时光的流逝。也许你下一次的相聚将会成为永别。对各位朋友我想说的是请对老人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关爱。莫要在清明节里对着老人的石碑你的泪水里包含着悔不当初的情怀。也莫要在下一次的重阳节里,你回首父母往昔的时候还有什么未做的事情而遗憾。最后在此重阳节之际祝天下所有老人岁岁安康,节日快乐!
重阳节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对于现今很多年轻人来讲仍旧是模糊不清甚至是一无所知。下面小编我会通过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等多个方面具体介绍这个节日。
重阳节
献给爸妈的祝福
登高节、老年节、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
重阳节起源
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推到汉代初年。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佳节,敬老爱老!!!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
赏秋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