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走遍石城丨横江镇赣江源头第一镇,苏区太

发布时间:2021-2-20 9:02:27   点击数:
医院订阅哦!

客家横江古韵悠长。横江处于两省四县接壤处,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南迁客家人在此定居,千年的岁月流转风云变幻,给这片土地留存下无数的传奇故事与人文遗迹。大山深处,一条条石板砌成的古道,一座座古老的茶亭,是客家先人“走汀州”烙下的深深印痕;独有的“秋溪夜市”与瑞坑“十月节”,依然存留着千年客家遗风;精美绝伦的“松竹林”古门楼、风韵古朴的七岭客家古村落、保存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遗迹等客家景观,更是获得专家好评与游人青睐。

上期:走遍石城丨横江镇:赣江源头第一镇,苏区太雷直辖县(一)中我们走过了丹阳村、赣江源村、姑溪村、和平村、横江村等村落。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下面这些村落的故事。

齐贤村:二村合一名源苏区,优质茶油誉满乡里

齐贤风光

齐贤之名,当源于齐家边。但据地名志记载,齐贤一名,始于苏区。太雷县、澎湃县、公略县……在当时流行以革命家名字命名地方的背景下,居然会有一个地方,从齐家边这样一个充满家族姓氏特征的地域性名字,越过红色文化的熏染,直接接上儒家《论语》这样的中国文化根,若非记载错误便是实属罕见。

榨茶油

不过,从资料看,除了开国少将温先星,齐贤历史上并不以人物著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满山遍野的油茶树。于是,突然想起儿时见过的榨油作坊来。作坊大多是一座大大的土坯房,农家人把油茶果一颗颗地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待茶壳晒到开裂,便取出茶籽挑到榨油作坊。屋外的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带动室内的油榨,把茶籽碾碎成粉末。随后将茶末放锅里炒热,或置于蒸笼里蒸熟,再用稻草铺装入铁箍,制成一个个的茶饼。男人们将茶饼装进用原木做成的油榨里,精壮后生们用巨木撞击着油榨,清澈透亮的茶油便缓缓流出,辛劳也自然转化为收获。

村民世世代代收获的山茶油,如今被称为“东方橄榄油”,为食用植物油之精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油茶已成为石城的重要产业,并形成了多种种植经营模式。或许,村里人慢慢懂得茶油的价值后,也会慢慢理解“见贤思齐”的真正含义。

秋溪村:红五军团诞生地

红五军团诞生地

横江秋溪,一个宗族的原点和一个军团的起点。圈点秋溪,其实就是圈点一段历史。

背屋,应当是秋溪这个片村的“原点”。唐武德年间,赖氏一支由虔化(今宁都)迁此开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烟稠密的大村落。今天这里还保存着分别始建于宋、明的“明禋堂”和“孔良公祠”。可以看见,这里千百年来都是秋溪赖氏聚会、朝拜、祭祀、庆典的地方,承载着宗族的记忆和梦想。

赖氏家庙明禋堂

或许他们未曾想到,这里会和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数日后,起义部队驻扎于秋溪一带进行部队整编。通过重新建制和混编“换血”,组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于是,这里不但是一个宗族的原点,也成为一个军团的起点。成军后的红五军团成为红军中的一支劲旅,红军长征中被誉为“铁流后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惜于年初在西路军西征时陷入重围而全军覆没。年,“源重公祠”和“孔良公祠”作为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坑村:进出洋地的门户

民俗:“菩萨出神”

丰收之后的农家十月,最热闹的乡村当属横江瑞坑。

农历十月十六,是瑞坑有着浓郁传统风味的十月节。借着赵公骑虎的神奇传说,汉高祖、杨七郎、赵公元帅是这一天的主角,他们的神像,被村民以虔诚而隆重的古老仪式,喜庆热闹地接送到观音前的庙里。与此同时,村民备下盛宴,遍请亲友,同庆丰年。村庄里喜气洋洋、热闹欢欣的气氛,让斑斓如画的深山有了亲切的烟火气息。

古道茶亭

与节日一样古老的,是蜿蜒的蛇岭上那条鹅卵石古道,宛若青玉与田黄错杂砌就,圆润、光洁,笼着盈盈光泽。古道通往万应山,尽头古木森森。林中藏着的桃源寺,安详静谧。

通身金黄的银杏树,是秋日里最美的模特,与村头众多盘虬卧龙的古老樟树一起,描绘出一个文化与生态同样并重、风味与风情同样浓郁的殊异瑞坑。

石溪村:青山、石溪、碧水

石溪风光

大美石溪,美在一泓清水。溪水源自桃花,感觉却胜桃花溪。石门处,一溪碧水,两堵残墙,半道石槛,覆岸枫叶,悠远传说,凝成冬日浪漫石溪,令人醉赏。

大美石溪,美在一片高山。青郁的森林,缭绕的云烟,盘旋的鹞子,深山静卧的村庄,却又分明徽宣水墨悬于世外。

光绪十二年制风车

大美石溪,美在一批古祠。“万元公祠”、“彩映青藜”、“朝阳第”古老恢宏,鳞次栉比,深宅大院聚集一处,足见当年繁华。“式好第”木雕故事活灵活现,保存完好,在民居群中独树一帜。杉山张氏大屋仅存屋架,巨大的木柱木梁,形销骨立,仿佛素描最初的几笔,寥落大气;独处荒野,恍若聊斋场景,有着触目惊心的苍凉美。

大美石溪,美在一段历史。中村古街仍是青石幽幽,骑楼底下只有柴草鸡狗,闲了古圩,寂寞了千年弯、百天岭的崎岖山路,只有碧玉般的溪水依旧潺湲。

光绪年间的风车还在呼啦啦转,枕着青山怀抱碧水的石溪村,美景常在,古韵悠长。

桃花村:鸡公岽下桃花源

“式好居”古民居

洋地桃花,上海知青见名倾心的世外胜境,早先的确夹溪平岸遍野皆为野生桃树,春暖花开时节,全村宛若粉色梦境。

桃花村的古老沧桑,全写在“式好居”这栋青砖黑瓦飞檐斗拱的深宅大院上,陈家先人三百年前藏富深山,伴清溪青山,优游卒岁。“式好居”气势恢宏,保存完好,堪称客家民居的标本之作。

江福亭

桃花村绝不是默默无闻的深山居所,它曾是石城与汀州间的通衢要道。据称,当年有六十家炭炉现炸现卖,油烧米果供应过往商旅,一天忙到晚,生意红火,盛况空前。如今油锅无踪,古桥古道仍在。一溪双拱桥,高大宽阔,临溪视之,巍然云端。岸边树林阴翳,古道青石幽幽,多少行人的汗水与双足,磨润了粒粒卵石。岁月流逝,深溪澎湃依旧,只不见大树底下歇肩人。

桃花天子的传说神奇而风趣,足见桃花人的睿智与旷达。鸡公岽之冠在云端隐隐约约,登上石城最高峰鸡公岽,或者在不远处棋盘石宽阔平整的山顶观一局仙人下棋,做个烂柯人,该是天子也不会有的风雅吧。

小姑村:罗家公社小姑乡,当年驻地并横江

小姑风光

高山平谷中潺湲的溪流,行至小姑村大坪水口丰茂的古树群落中,陡然向深谷飞坠,匍匐于壁立千仞的绝壁上,创造出惊世绝美。

山深路隐,乐闻泉声;慎穿茂林,艰辛趋前。秋冬之时,绝壁如同一道天然石陂,高达二十余米,水石皆有观。冬日水量不丰,仿佛杯子水满而慢慢溢出,又若轻风吹拂微微展开的白练,贴着崖壁缓缓而下,似乎要把黑褐色的峭壁洗濯干净,举止柔缓,温婉清新,如一首淡雅婉约的南唐小令,悬于陡直石壁,读之难忘。

大坪瀑布

潭水不深,清澈见底,石块浸润其间。石上可坐,四周兰草丛生。山涧草木深长,竹木成荫,掩藏着这位天外俏佳人。

这样美丽的瀑布之上,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小桥流水人家,又一首元人的小令。瀑布之下,原有水磨。面对幽谷飞瀑,吱吱呀呀细磨慢研,轻吟着耕云樵石人家特有的优雅。怪不得那位向导阿婆,七十五岁了,还有着温润光洁的面庞、活络轻盈的脚步。

烟坊村:两山两溪炊烟绕,人才辈出村坊间

“竹庄”——原云南省长刘明辉祖堂

进入正史的石城人物,先有北宋的陈恕、陈执中父子和南宋的陈敏,他们的事迹均载入《宋史》,其中陈恕父子被标为南昌籍。

宋以后,有清咸丰年间刘同缨,事入《清史稿》。文曰:“同缨,江西石城人。拔贡。历官盐城、泰兴、江浦、上元、六合、江宁诸县,皆有声。江宁治防,储粮练团,胥赖其力。贼初至,假向荣书请入城,同缨察其诈,却之。炮裂城,率死士御击复完。及城陷,赋绝命词,投水死,恤典加等,赠道衔,谥武烈。”论官秩品级,一个知县自然进不了一国之史,刘同缨以取义成仁之举而及,成为横江烟坊的骄傲、石城的骄傲。

烟坊土楼遗址

年,同样是烟坊人的刘象虞在四面重围的江阴一隅,抱定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誓死抗日,用30岁的年轻生命,书写了和刘同缨几乎同样的故事。抗战胜利后,县人为其立碑于城西忠烈塔,彰其烈绩。

烈士的节操风骨,让人联想起烟坊两个村小组的名字。一个是青云,一个是竹庄。它们分别得名于清康熙年间的“青云居”和乾隆年间的“竹庄”门额。前者当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意。对于后者,时任知县孙绪煌以“劲节虚心”题联作解。这两个门额的含义与烈士的气节自应相通。时移俗易的今天,两人之举仍可标榜,两门之寓仍堪珍视。

洋地村:曾经的洋地乡驻地

洋地集市

走遍石城,拾遗历史、定格现状、憧憬未来,目标是全县个行政村和个村小组。

每每出发,村是我们首先直奔的主题。不过,洋地倒有一些特别,因为在年以前,“洋地”还是一个乡的称呼。于是,行走洋地村时,多了几分探寻曾经“洋地乡”的意图。时光毕竟没有走远,很容易就找到了当年洋地乡人民政府的原址。不过,政府大门已被拆除,随行的村主任说年才拆除。没了大门,拍不上这“标志性建筑”,心中未免感到遗憾。

水口廊桥

其实,在十余年前那次撤乡并镇之前,洋地曾经就有过不少的分分合合。只是这新近的一次撤并,在人们的脑海记忆犹新。时光再往后百十年,这一次撤并也会和曾经的分分合合一起,成为历史记录中的只言片语。

今日洋地,并未因乡镇撤并而变得萧条与冷静,圩市依然热热闹闹。圩场一侧的村部打点得漂亮干净,似乎也不比当年的乡政府逊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泥路通到了所有的村小组,且都安装了路灯。看来,洋地并没有因这次乡与村的转身而失落,也算宠辱不惊了。

年7月,和洋地同时被撤并的乡还有小姑、岩岭、观下和长天,附记之。

洋和村:秋溪的“水塔”

仙人桥瀑布

仙人桥应当成为洋和村的一张名片。

说其“应当”,是因为它还没有“成为”。仙人桥瀑布位于磜下村小组。凭经验,凡以“磜”命名的地方,往往都有落差较大的溪流。正是这个“磜”字,把大伙引上“仙人桥”,成为仙人桥瀑布的亲水一族。

巨石悬空,横卧似桥,仙人桥因此而得名。瀑布就在“仙人桥”之上,高数十米,层层数叠,从密林之间倾泻而下。据向导介绍,瀑布上方还有较为舒缓的一段隐于视线之外,过“仙人桥”,攀登而上,方可目睹。

洋和村风光

稀奇的是,在瀑布中段“叠”处,隐蔽藏身有一水潭,可容数人戏水其中。有瀑、有潭、有桥、有“仙人”,就在我们叹惜这样一处绝妙仙境鲜为人知时,细心的同行发现了几根通往瀑布顶端的取水管。向导介绍说,这是秋溪的饮水工程,秋溪近万人的饮用水主要取于此地。由此看来,磜下仙人桥“架”起的不仅是片仙境,且是座秋溪人的水塔。

如果说每个村庄都有一双眼睛的话,仙人瀑应当是洋和的眼睛吧。这双明亮深情的眼睛,迟早会把更多人勾引的,肯定会。

友联村:穿村而过秋溪河,新老圩场秋溪街

秋溪集市

虽然友联于年从秋溪拆出单立一村,但友联还免不了被“秋溪”着。

友联境内的老街依然叫秋溪老街,逢双日的集市还叫做秋溪墟,友联人对外人也还说自己是秋溪人。消失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夜市也还使用着“秋溪”这个老字号。秋溪夜市始于清中叶,每年端午、中秋和重阳的前夜,商贾会集,百货俱全,人们到市上买节货,观庙戏,打牌九,玩花会,饮酒作乐。

秋溪(友联)地处“下水”的中心,是坊间公认的大地方,甚至有“小香港”之称。从他们过端午、中秋、重阳亦如过大年除夕来看,秋溪(友联)人确实懂得过日子。

七里迳水库

上世纪末,秋溪墟外迁于国道旁,老街渐渐改变了模样,但还有一段地儿风韵尚存——合面的店房、鹅卵石的街面、张王庙、旧戏台,还有通往码头的小弄。于是,街头上的叫卖声,戏台上的唱戏声,庙宇里的钟鼓声,河坝里的捣衣声,屋檐下妇人的唧哝声,还有一声长一声短的呼儿唤女声,便似乎“复活”了起来,编织出老秋溪的市井光阴。夜市将散,从老街上次第回家的人,也不用担心回家的路,因为村头的“天灯”长明不息。

今天,对秋溪(友联)人来说,这一切宛如一个刚刚结束的梦,亲切而又遥远。

张坑村:大山深处两坑居,“秘密金库”留遗址

苏区中央秘密金库遗址

张坑位居赣闽两省交界处,山深林密,三溪淙淙,两坑深长。吸引我们的不仅是重峦叠嶂的典型武夷山脉风光,更有那些带着浓浓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最传奇的当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秘密金库”的设立。

年8月,毛泽东到石城视察地形,确定石城烂泥坑为准备第四次反“围剿”时作中央的大后方和重要的战略物资仓库。把原来拔除石城红石寨等白色据点缴获的战利品,攻打福建漳州战役筹集的资金,都运到了这里。

棋盘石

秘密金库于年冬正式设立,派驻那里看守的人员均为毛泽东警卫战士。看守人员除担负看守任务外,同时将缴获的战利品如锡酒壶、金银首饰等物资,制作成便于保存和运输的锡砣、锡块、银块等。

秘密金库的物资,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红军长征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保证作用,为苏区中央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珠玑村:魅力传说乌龟石,大山深处人已稀

珠玑老街

年10月24日,行走横江镇珠玑村。

8点30分,在确认必须把所有村小组走遍后,村支书和村主任各抡一把“修山刀”,带领我们踏上征程。9时15分,到达谢屋村小组。包括房屋在内,这里最完整的“部件”是一部年制作的风车。年是中国农村一个重要年代的起点,对这个风车的主人来说更应当是。稍作逗留,往牛栏坑。在两米多高的茅草地里,罩头遮面,俯首躬行。10时05分,村主任在茅草丛中停下脚步,回头对我们说,这就是牛栏坑当年的村子。我们顿感无语。

谢屋迎客松

钻出草莽,几番纵横穿越。10时52分,抵达寨头嵊。村子仅剩一间祖堂,每年清明,回来扫墓的张氏人家依然到此祭祀。12时53分,到达新岭背。珠玑曾是横江重纸的重要原产地,纸寮星罗棋布,纸业衰落之后,纸寮改为笋寮。途中,搞摄影的行家为林间的笋寮,特地留了个影。

13点45分,到达赖家屋,然后又赶赴曾家屋。在完成6个村小组的探访功课后,时间已是14点30分,只好回到村部吃午饭。虽然下午行程快马加鞭,珠玑村的十四个村小组,还是落下了长岭背和枫树垅两个没有完成,心中未免有所遗憾。时近18点,无奈声中只好结束此日在珠玑的走访行程。

面对大山,我们不想道别。下次,再找时间去探访“将军茶亭”和“金洞银洞”,品读有关赵彦谭将军的传说故事吧。

往期回顾点击下方↓↓↓

走遍石城丨高田镇:琴江源头田高石圆,温革故里耕读千年

走遍石城丨大由乡:三县交界支部早,琴江出境鱼米香

走遍石城丨丰山乡:水丰土沃田园美,烟莲西瓜富一方

走遍石城丨木兰乡:太平天国终结地,源远流长板桥灯

走遍石城丨小松镇:北部重镇烟莲兴业,文星武将千载流芳

走遍石城丨琴江镇:三乡合一,县城所在;八景有六,秀美宜居(一)

走遍石城丨琴江镇:三乡合一,县城所在;八景有六,秀美宜居(二)

走遍石城丨屏山镇:倚寨临水,山水钟灵秀崇文尚武,文武耀石城

走遍石城丨龙岗乡:古道国道南大门,龙砚鲜莲走天下

走遍石城丨横江镇:赣江源头第一镇,苏区太雷直辖县(一)

《走遍石城》编委会

总策划:黄运群

主编:黄运群

成员:黄运群黄泳川

刘敏黄洋

刘善泳陈丽娜

黄运洋朱春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111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