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1101长长久久话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通常人们在这一天,喜气登高,望远,赏菊等活动。
重阳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日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历代相沿,逐成节日风俗。
重阳风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节习俗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重阳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故古人在这天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内馅有很多种,讲究的做法是九层,上面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点蜡烛灯,用意“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佩茱萸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因此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来避邪气,抵御初寒。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避邪物品,配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重阳节亦称“茱萸节”。
文章来源:能量岛传统文化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刘立新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彭凯平
主编:王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