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成功,南京人的二十四节

发布时间:2017-4-20 9:01:31   点击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年的冬天,传统二十四节气终于成功编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千年来人们依照时令春耕秋收,节气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古时候,普通百姓即便大字不识,也得说上几句节气民谚,因为农事耕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诗经》里就有大量的诗句涉及二十四节气天象变化,可以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而金陵地处江淮富庶之地,老南京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节气时令,时光君记得婆婆(老南京人会将外婆称之为pōpó)还在时,只要遇上节气,老人家早几天便会准备好过节气需要的东西,可惜现在有很多都被边缘化了,这些传统的节气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立春

2月3——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立春是春季开始之节气,古时备受官方重视,历朝历代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反之江浙地区的民间乡里,时至今日还有“打春牛”的习俗。像是在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每年为了吸引游客,也会在2月间把“打春牛”的民俗做得热热闹闹。

不过到了南京,立春时候街坊四邻除了准备年节要用的物件外,还会郑重其事的包上春卷,芹菜馅儿的,韭菜黄馅儿的都好,同样意寓“咬春”。

雨水

2月18——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雨水期间气温开始回暖,湿气渐重,中医上便有祛湿一说。而南京人则习惯在此时进补蜂蜜、大枣。

或许是因为时日太久远了吧,时光君对于雨水节令的老南京习俗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似乎有编竹篾的习俗,过去这么做好像是农家是为了春耕做准备,而现时城市里的人没有农耕的需求,或许就渐渐淡忘了吧。

惊蛰

3月5——7日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雷始鸣,万物惊出。

老话里说,雷声一响,蛰伏在地下、洞中过冬的小动物们便会惊醒,开始它们来年觅食的生活。

一开始到了这一天,老百姓们都习惯用艾草香叶熏染房屋死角以驱赶蛇虫鼠蚁;后来就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以驱赶霉运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打小人”前身。

春分

3月20——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春分时昼夜平分,大部分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故多地会举办春祭活动。

开春了,就又到了南京人最爱的传统活动时间——上山摘野菜。荠菜、马兰头·····,无论是做汤还是清炒,嘴里舌尖都带着浓郁微苦的青草香。吃一口,似乎整个身体都轻松了许多。

清明

4月4——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时节气候温暖,万物开始进入生长轨道,田间农事正当时。除却扫墓祭祖,也有多样的习俗活动。

古时人们踢蹴鞠、打马球,趁着春光出门踏青、还要借取东风放纸鸢。

而清明对于现在的南京人来说回乡祭祖、告慰先人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传统人家还保留着插柳条来辟邪的习俗。

谷雨

4月19——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谷雨意为“雨生百谷”,也是强调雨水对农作物的滋养,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吃货记不得“谷雨”,但一定会记得香椿头炒鸡蛋,南京人也有说法叫“吃春”。

一到这个时节,在菜场总能找到用绳子或皮筋扎得整整齐齐的香椿头。这些通体呈紫红色的嫩芽其实就是香椿树在开春时刚刚发出的嫩叶,有些长在树顶很难采摘,就有贪吃鬼爬上树去掐;或是拿个竹竿去树梢打下来。

不过,也有人不喜欢香椿头的味道,觉得闻起来太像臭瘪子(老南京话里的臭虫)味。

当然,更讲究的南京人会在谷雨这天赏“谷雨花”(牡丹),喝“谷雨茶”(谷雨期间采摘的春茶)。

立夏

5月5——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告别春季,进入长夏,和立春相似,古时也有迎夏仪式,但近代逐渐淡化了这一习俗。

南京人立夏要“尝三新”,分别是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还有镇江的鲥鱼。农村地区还要以乌桕叶拌饭吃,称作“吃乌饭”。

老南京一定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老人会在立夏这一天嘱咐小孩吃豌豆糕,据说可以不疰夏,反正对于小吃零嘴,时光君来者不拒~

小满

5月20——22日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小满意为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须保证田间的蓄水补给。

五月气温攀升,肠胃功能减弱,最好粗粮细粮配着吃,南京民谚“小满毒日头,面条加馒头”,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要少吃谷类,增加面食了。

芒种

6月5——7日

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之时,谷物趋熟而百花渐残,故民间多有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的习俗。

旧时南京有芒种“煮青梅”的习俗,现时不仅是没了祭花神的仪式,似乎连青梅酒也少见了。到是还留着花神庙和花神湖的地名。

据说打朱元璋开始,花神庙附近的村民便世代以种花为生,老南京在夏季最爱的“三白”:栀子花、茉莉花、白兰花,最负盛名的早先也都出自这里。

还有南京人都知道的老清真菜馆“马祥兴”据说最早发家也是在花神庙。

夏至

6月21——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是最早确立的节气,表示开始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汉族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从夏至开始调整饮食结构,转以清凉、易制作的食品为主,比如凉面。

老南京过夏至甚为讲究,除了要吃面条、还禁诅咒、戒剃头,颇具仪式感。

小暑

7月6——8日

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入暑,标志着中华大地进入最炎热的季节,风中都夹着热浪。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黄鳝切段红烧,补肝脾、除风湿又强筋骨,是最为老南京津津乐道的滋补美食。

除此之外,鲜藕也上市了。南京人家这时总是会在菜市买几段还沾着荷塘淤泥,水嫩嫩的藕节,洗净切成薄片,无论生吃还是加上葱花姜末儿爆炒了都好。

大暑

7月22——24日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还伴随丰沛的雨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潮湿闷热,须注意防汛防涝。

南京的老人家习惯让孩子从8岁起,每年“大暑”前后连汤带肉吃几只清炖了的小公鸡(童子鸡,即还不会打鸣的小公鸡。),以求有助孩子发育。

同时也因为“鸭肉性凉”,民间也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俗谚,这可就高兴坏了南京人。

到了大暑时令,南京人总不会忘炖上一只肥美的麻鸭,还要搭配干笋、莲藕、冬瓜等食材,鲜美甘甜的滋味即使热着喝也分外消暑。

立秋

8月7——9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从这天起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草木开始结果。

立秋对老南京来说可是大事,因为不仅要贴“秋膘”,还要“啃秋”。

于是这天街市上的瓜贩子们可就忙坏了,因为总有归家的人顺道买上个西瓜。具体这啃秋吃西瓜的民俗到底是怎么来的时光君也说不清,只记得这天老人们一定会叮嘱着要吃西瓜,还说这样可以不生痱。

处暑

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处暑”即“出暑”,意为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南京人爱吃鸭子的习俗不知是不是从朱元璋那辈传来的,到了“处暑”尤甚。老话儿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到了这天,总有遵循着老规矩的人会在家里炖上一锅萝卜老鸭煲。萝卜可通气润心,老鸭又养胃滋补;即使是上班没空在家炖鸭的人也会抽空去卤菜店斩上些鸭子,似乎在这天不吃点就不对味儿。

白露

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时气温下降很快,温差大,夜间水气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

时值九月,天气日益干燥,老南京人惯以“白露茶”(白露前后一个月采摘的茶叶)清润肠胃,此时正是茶树挺过酷暑后的最佳生长期,故比春茶柔韧经泡,又比夏茶甘醇易入口,深得茶客喜爱。

秋分

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秋意渐浓,真正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了,天气开始转凉,却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段。

早时秋分亦作“祭月节”,盖因此时天高云淡,月明星稀,正是赏月假期。然年年秋分日尽不相同,难逢满月。无月可祭,岂不尴尬?所以聪明的老祖宗将祭月节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南京人常说的“八月节”——中秋。

寒露

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

露气森寒,气温持续走低,又名为“寒露风”。

寒露恰逢农历九月,有许多习俗与重阳节相似,比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老南京还有寒露食蟹的习惯。“西风响,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都是说此时的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候。

而原本在农历九月九难见的“重阳糕”也在这几年复苏了。像是夫子庙的莲湖糕团店,每到九月九这天总排满了买重阳糕的人,味道或许没有人能说清究竟是不是老味道,但图的或许就是对家里长辈的孝心吧。

霜降

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老南京在这一天要“食双(霜)红”,即柿子和烤鸭。柿子性凉,深秋食用可防秋燥,老人们也都讲:“霜降吃红柿,不流鼻涕不裂唇。”烤鸭就不必说了吧,南京人吃鸭总能找着理由。

另外这段时日的栖霞山格外热闹,因为“春牛首秋栖霞”,霜降日的栖霞山红叶别有风情,也是一番胜景。

立冬

11月7——8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之时,寒风乍起,阴气甚重,常举行收获祭祀或丰年宴会等习俗活动。

“立冬进补,开春打虎”,这是个休养生息的时机。南京民谚“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就是指葱性温味辛,立冬吃生葱可以滋补阳气,抵御严冬的湿寒。

除了香葱,老南京人也爱吃这时的青菜。因为相较扬州青略显生涩的口感,立冬之后长得肥胖像朵花儿似的“矮脚黄”有着最丰盈水润的菜叶。无论是配着咸肉香肠煮菜饭,还是用来烧油渣青菜都是极好的,香甜下饭。

小雪

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

开始降雪,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程度,所以叫小雪,雪量小,次数也不多。

霜降食双红,小雪吃三黑。因为黑色食品多数都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比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等。

老南京人还讲究“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除了长梗青菜,腌萝卜条,最出名的就是雪菜。外地人咸菜雪菜傻傻分不清,但老南京知道雪菜就是雪里蕻,红遍大江南北的雪菜肉丝面就是地道的南京小吃。

若是这段时间在南京的老小区转转就会发现,家家户户有的在晒萝卜条,有的则是把洗好了的长梗青菜挂在窗户外沥干,即传统又有趣味。

大雪

12月6——8日

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小雪腌菜大雪吃菜,顺便开始腌肉。老南京人惯用“大仔盐”腌五花肉、火腿,也有灌香肠、香肚的。

时光君在小时候就见过外婆腌肉,还记得粗盐、花椒混合的那种咸腥中带着辛爽香气的味道。

腌肉一定要找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用混合的粗盐把肉里里外外都抹均匀了,封坛时还要再压上整块大石头。

此外,老南京人还有人会腌整只的鸡,宰杀后开个小口,除净内脏后填入佐料,悬于通风处晾晒,叫做“风鸡”,其他禽类亦如法炮制,不仅别具风味,那整排腌肉迎风招展的样子也极具烟火气。

冬至

12月21——23日

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冬至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冬至大如年”,南京人的冬至要“烧包数九吃豆腐”。即烧纸钱祭奠先祖、传唱“数九”歌谣,而至于吃豆腐,从前“葱煎豆腐烧大肠”,讲究个油水丰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反倒只烧青菜豆腐,既不油腻,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小寒

1月5——7日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老南京讲究小寒吃菜饭,就是青菜和米饭一起翻炒后烹煮,佐以南京特有的咸肉、香肠、火腿、板鸭丁。

过去条件不好的家庭舍不得加肉,就往菜饭里埋一勺猪油,一碗猪油拌饭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大寒

1月5——7日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所谓“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农民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预备。

大寒时节,南京人的餐桌多了炖汤和羹。

古有“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南京人喜欢挑一只老母鸡下锅,再搭配木耳、枸杞,炖成一道冬日靓汤,亲人围炉而食,暖胃,更暖心。

时光君还记得从小学唱二十四节气的歌谣,幻想“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天冷了又借“立冬补冬补嘴空”的名义胡吃海塞,常常让爹妈哭笑不得,哎呀好像暴露了吃货属性?

其实除了二十四节气,属于老南京的记忆还有很多,像是五月节要吃“五红”:咸鸭蛋、红苋菜、烤鸭、鳝鱼还有河虾,取意就是百毒不侵;还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在你记忆中的有关二十四节气、有关老年俗又有什么讲究呢?留言告诉时光君呗~

首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58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