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90的河源人不知道,2000多年前的河
今天起,河源发布将每天推送一篇文章,跟你聊一聊『河源故事』,为你呈现过去多年里河源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很多河源人看来,河源是一个年轻的地级市,是一枚出生于年代末期的“小鲜肉”。呵呵,小编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小编看到了一组文章,才知道,原来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家乡。
这组文章刊发于年的《河源日报》。那一年,《河源日报》推出『两地文化』大型系列报道。『两地文化』报道,历时5个多月,共刊发30个整版约25万字的报道,从纷繁复杂的尘封历史中,梳理出两条河源文化脉络:河源既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小编敢拍着胸脯和你打赌,看完这组文章,90%的河源人会承认,自己竟然不知道历史上的大河源有多牛。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别告诉我,你不知道岭南在哪?岭南就是我大广东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养一方文化。在中国岭南也就是我大广东,在珠江流域,岭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灿烂多彩,成为华夏文化一奇葩。
如果你有兴趣去梳理岭南文化的发展轨迹,你会发现,你的家乡河源,是一个绕不过的关键之点。
要知道,河源现属的大部分地区,就是古龙川的一部分。而古龙川呢,就是岭南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广东最早的四县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下面只有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个县),是沟通岭南岭北的要冲之一;古龙川,更是滋生文化的沃土,是中原文化南下最早的发酵之地,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将信将疑?请将目光往下移。
穿越到石器时代,你会在河源遇到人类很多人包括河源人可能都觉得几千年前,包括河源在内的岭南地区,是蛮荒之地。在此,小编必须要义正言辞地反驳他们:太不了解历史啦,他读书少,快去欺负他。
要知道,古龙川物华天宝,远古时代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多年来,东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就有力地佐证,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再到夏商周时期,人类就在河源大地繁衍生息。也就是说,不管你穿越到旧石器时代还是穿越到夏商周时的河源,你都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正是有了人类的活动,才有文化的滋生。要找到岭南文化的历史基因和形成过程,还得把尘封在河源大地上的“文明的碎片”。虽然先秦时期岭南没有文献典籍传世,但万能的考古专家,却能够用这些“文明的碎片”,为我们拼接出岭南文明的架构和脉络。
比如,在龙川佗城坑子里,就出土了陶器鸡形壶,这是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代的器具,说明那个时候的河源与华东马桥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不仅如此,在龙川多个地方,考古专家还发现了米字纹陶,这是越国贵族使用的东西。可以断定,古龙川人与华东吴越人曾经“互粉”过,并且还和中原文化相互
过。史书记载,古龙川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在先秦以前上千年时间历程中,古龙川就有着良好的人文地理条件,南越先人所处的原生态文化时期就与外来文化交融,开始孕育岭南文化。
岭南文明新篇章,从龙川起笔“广东之文始尉佗。”岭南三大家之一、清代文人屈大均曾这样说过。这里的“尉佗”就是赵佗,秦朝平定岭南名将,龙川首任县令,南海郡尉,南越国王,被后世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毛泽东曾称他是“南下第一干部”。
河源能成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于赵佗选择了龙川,也在于龙川迎来了赵佗,使客家始祖赵佗在龙川落下了改变岭南经济文化恢宏史诗的最初一笔。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原都被山呼海啸般的马蹄声所席卷。处“蛮夷之地”的岭南,还只是在梦中卧听车麟麟马萧萧之声。在秦统一六国后,剑指南越。年轻人赵佗披盔甲南下,开始人生辉煌旅程。
秦军平定岭南,将岭南纳入版图,设南海、桂林、象三郡,结束了南越原始或半原始的无政府状态,越族人一夜间成了大秦子民。南海郡下设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四县,赵佗为龙川首任县令。
电视剧《南越王》海报。
今年是龙川建县年。遥想公元前年,秦将赵佗来到龙川,选定东江边一小城作为龙川治所,后称佗城。
佗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有着优越的地埋环境,这里江水若龙,群山似虎,进,则北可出江西通往中原,西可至梅关入中原,东可达闽越,南可抵南海;退,则易守难攻。佗城,又处于古龙川中心地带,更是有着良好的人文基础。
著名学者谭其骧认为:“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龙川一带,应是南越中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赵佗任龙川令后,使古龙川越族人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随赵佗南下的部分秦军将士也来到龙川,镇守县治和边关要塞,屯垦戍边。为让部属在龙川定居安身,赵佗上书秦皇帝,申请到1.5万未婚女子到岭南“为士卒衣补”。
人的流动,直接带动了文化的流动。自此,中原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比较强势地进入岭南,中原人并与当地越族人一起开发龙川。
“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是赵佗在岭南的重要施政理念。赵佗让中原来的将士与当地越人友好相处,用中原文化教化越人,同时尊重越人习俗。但对越人“好相攻击”之恶俗则加以禁止。赵佗还大力提倡汉人与越人通婚。概而言之,赵佗以“和而不同”理念,促进汉越民族大融合,促进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大碰撞,催生岭南文化萌芽。
在龙川任县令6年期间,赵佗由一名年轻将领转变为行政管理人员,在此积累了治理郡县的经验,为兴王奠定了良好基础。“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成了赵佗后来成为南越王的治国理念。同时,由于秦王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等制度在岭南实行,推动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终使文化落后的岭南成为“甚有文理”的南越国。
赵佗,催发了岭南文化多年发展的浩荡春潮。而今,岭南文化、广东人精神很多本质的东西,如开放性、兼容性,创新、务实、顾全大局等,都与赵佗有关。
这些文曲星,从河源天空划过思想开化的征程,没有永逸;文化成长的脚步,没有停歇。自赵佗始,客家古邑,钟灵毓秀,才俊辈出;岭南文化,绵延不绝,日益璀璨。
韩愈过龙川蓝关。唐朝循州首位进士韦昌明,官授翰林学士,撰有《越王井》传世;韩愈贬官潮州,游历龙川蓝关,后人建韩祠以资纪念;李商隐曾寓居龙川3年。到宋元,苏辙力筑湖堤,著《龙川志略》,写下“尉佗城下两重阳,白酒黄鸡意自长”的诗句;文天祥兵屯紫金,光复循州,以诗言志。明代文事武备的理学大师王阳明奏设和平县治,声名远播。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登临霍山,发出了“愿同鲸吸者,长傍白云眠”的感慨。颜氏父子警世官箴,至今为人传颂。新中国著名文学家萧殷是龙川佗城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化英才。浩荡东江,夜以继日,奔向珠江,流向大海。岭南文化以古龙川为一个重要背景而生动演绎。多年,河源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滋生本土文化精英,文化遗存灿若星河,成为岭南文化发展的生动轨迹,终使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也许有人会问,我搬个小板凳戳进来听故事的,你就给我看这个?小编想说的是,每一段发生在河源的历史,都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你不了解历史,但历史早已以各种方式融入你的血脉和言行举止,而你还不自知。明天的『河源故事』,将为你讲述几千年前河源大地上客家先民们留下的足迹。供稿
河源日报
作者
胡剑廷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