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读诗偶得连茱萸长啥样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好
提起重阳节,一般人想到的估计都是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在此,看上去好好吃的样子,不过据说味道“酸涩”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如下,没背过的中国人应该不多。
王维的文才是从小就出了名的,写这首诗时据说才17岁。这个时候,王维独自来到长安,为自己的政治前途进行前期准备,也就是结交名人、认识权贵。唐朝考进士是开卷考试,写一篇文章一首诗,作者的名字也不封起来,一目了然。很显然,这样的考试,不光是客观题要做得好,印象分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考生光是写作水平高还不够,还需要有知名度;光有知名度也还不够,还需要有重量级人物推荐。王维先是结交了歧王李范,又通过歧王得到面见玉真公主的机会,后者是唐玄宗的妹妹。王维冒充乐师弹了一曲琵琶,听得玉真公主凤颜大悦;歧王再恰到好处地补上一句:这位帅哥不光琵琶弹得好,诗写得更好呢!就这样,王维得到公主的大力举荐,挤掉了原本内定头名的另一位考生张九皋,拿到了当年的第一。据说王维为公主演奏的琵琶曲叫《郁轮袍》,还是原创哦
王维也是山西人,老家是蒲县,今天是山西永济。咦,我为什么要说“也”呢?因为最近唐诗读得多,突然注意到很多大诗人原来是俺山西老乡。
一提到山西,大家的第一印象十有八九是煤矿。不过煤老板现在日子不好过,几天前山西说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旅游业也是重点方向之一。俺此前对永济的最深刻印象其实是牛肉饺子,建议他们在发展旅游时不能只说饺子,还应该考虑一下王维的影响力。对了,还有王之涣,鹳雀楼也在永济呢。“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
作为一个山西人,王维为啥要忆“山东兄弟”?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只不过大家通常读诗时只看内容,不一定注意作者籍贯,包括老西儿我在内。这个“山东”,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山西”。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现在的“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为界,但在longlongago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因为最早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而秦的都城咸阳在现在的西安附近。以秦的立场来看,位于崤山的函谷关是超级重要的军事要塞,所以“山西”、“山东”也都以崤山作为参照物。贾谊《过秦论》里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豪俊”说的是刘邦和项羽,但刘邦是江苏沛县人,项羽是江苏宿迁人,都不是山东老乡哦。
据说老子是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后骑青牛而去
同理,杜甫在名篇《兵车行》里也提到一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唐朝以长安为都城,大的地理方位和秦差不多,所以“山东”仍然指的是崤山以东。
当代画家笔下的《兵车行》
从王维诗中可以得知,“登高”、“茱萸”都是重阳节的重要元素。此外还有一项“赏菊”,王维没写,但孟浩然《过故人庄》里写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梅兰竹菊,菊在花中四君子中有一号
《过故人庄》全诗如下:
孟浩然的诗风是平和恬淡,用后人的话来说,是诗,又好像不是诗,就好像武功里说的“无招胜有招”。这首诗就是个典型案例。
重阳登高这个风俗,据说起源于东汉一个神话。当时经常爆发瘟疫,被认为是瘟魔作祟。有个叫桓景的骚年进深山学艺,掌握了杀魔技术,成功干掉了瘟魔,后人就用重阳登高来纪念他。
后来的“送瘟神”说的是血吸虫病,不知道有联系没
还有一种说法更正规一点,要追溯到《易经》。古人以“六”为阴,以“九”为阳,九月九日当然就是“重阳”。所谓物极必反,阳极就要转阴,所以要登高以“避祸”。至于避啥祸,可能还是和瘟疫什么的有关。因为往往是全家人一起“避祸”,所以又有了全家团聚的意思,要不怎么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呢。
居然有歌!请识谱的朋友哼两句
那登高避祸跟茱萸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茱萸这种植物有香气、有微毒,可以“驱邪辟恶”,甚至还有个外号叫“辟邪翁”。驱邪啥的咱不懂,但据说把茱萸囊放在衣服里可以驱虫防霉,估计这才是佩戴茱萸的本意。
又怎么扯上赏菊了呢?一来大概是因为秋天反正也没多少花可看,却正逢菊花盛开。二来,和茱萸的“辟邪客”相似,菊花也有个外号叫“延寿客”,据说古人喝的菊花酒通常是用前一年的菊花酿造,专备第二年把酒赏菊之用。这么说起来,这菊花酒倒有点儿像江浙一带的状元红或女儿红。
真的菊花酒到底啥味道呢?
佩戴茱萸表示辟邪,赏菊饮酒寓意长寿。所以,敬老后来也成为重阳的主要内容之一。倒是茱萸和菊花酒这两项传统,可算是基本失传了。这个海报不错哎,配了一首杜牧诗呢
菊花酒俺既没喝过,也没见过,估计见过的人也不会太多。要是哪个酒厂开发个新品,搞不好能借这节日火一把。貌似“50年代”真的有过菊花酒?厂还在不?酒还有不?
至于茱萸呢……嗯,度娘上说,茱萸是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俺记得家里似乎正好有六味地黄丸,回头找几粒揣兜里辟邪,不知道好使不……
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主药是茱萸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白殿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