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古往今来,过节第一
今天是冬月廿四日,
距离大家盼望已久的春节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了。
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两千多年来,春节作为新年伊始的地位从未有所改变,并且逐渐成为大多数人心目中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
欢喜过春节
酿造屠苏酒
春节的产生于节气密切相关。从汉初到清末,春节一直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的岁节。
而最近,随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关于时间认知的古老文化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对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发明”,这样的认定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可是,作为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日期上却不与传统的农历(俗称“阴历”)相对应,反而吻合于现今通用的公历(俗称“阳历”),如清明在4月5日或左右、冬至在12月22日或前后?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也是传承千年的、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时间。它的渊源、意义和智慧,至今想来仍引人入胜。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农历中的“阳历”部分
实际上,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是兼顾了月亮和太阳双重变化的历法。阴历那部分描述的是月相盈亏的周期规律,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的一年。但既然叫作“农历”,就要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然而农历的月份实际上与季节的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事效果并不好,基于这样的需求,作为“阳历”的“二十四节气”便被发明了出来。
古时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依照地球绕太阳公转中因所处位置、接受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日相(而非依照月相)来制定的,它跟西历(公历)描述的是同一个太阳视运动,所以它在西历上的日期是比较固定的——“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五日为候,三候为气,
六气为时,四时为岁”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这个框架中首先得到确定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早在春秋乃至更早的西周,人们便用土圭测正午日影的方法测定了这“二至”与“二分”,后来又推算出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到了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确立了起来。而西汉刘安《淮南子》一书中记载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已与今天无异。
重阳登高
每个节气约十五天,这十五天又被分成“三候”,于是一年便又有了七十二候,每候都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称为“候应”,内容有风雷雨雪虹霓,还有与季节息息相关的动植物的变化活动。这些候应取自黄河流域,所以并不能与我们国家每个地区的状况完全相符,但无论如何,对于信奉“天人合一”、与天地自然有着一体缘分感的中国人来说,在这个由“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所框定的自然时间框架中,终究要发展出一套相应的人间社会的文化时间,这套文化时间用人的仪式感来标记,也充满了人的情怀与智慧。
大雪: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二十四节气中的生命叙事
《管子》中说:“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若以四时而论,春天夏天的上半年是阳气生发、阴气敛藏的阶段,而秋天冬天的下半年则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的时节。自然界的生命之道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亦如此,需按照四时节令的阴阳特性,顺时而为,顺势而为,让身体的“小宇宙”与宏观的“大宇宙”和谐相应,方能守住生命的那份和顺与安康。
古代的时候,君王会带领朝臣在“四立”之日举行迎气仪式。春在东郊,着青色礼服;夏在南郊,着红色礼服;秋在西郊,着白色礼服;冬在北郊,着黑色礼服。民间没有这般宏大的祭礼,但民间亦有种种由信仰、禁忌、饮食、游娱带来的仪式感:春天的水边可以沐浴歌舞,夏天的潮热中有青梅煮酒,秋日的康健是把西瓜一口咬住,而冬日那般严寒冷酷,也终归过了冬至便会“一阳来复”。人们会把对时节新一轮回的期盼画在“九九消寒图”中,这画图的游戏记录的是寒气的消退和温暖阳气的萌生,但是,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像这样的仪式活动,乃是二十四节气中所深刻蕴藏的生命叙事——万物总是面向新生,人类因之绵延不息,这是自然宇宙的“生生之德”!
清明郊游
夏至赏荷采藕
立秋吃西瓜
冬至居家避寒
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正是这种时间感受与生命叙事的交叠,使得二十四节气虽来自乡土,却对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的确,在今天的都市,七十二候里描写的那些田间的禾谷、苦菜、靡草并不常见,仓庚、布谷、蟋蟀的鸣叫也不常听闻,但若有一颗细腻的心,与身边的一花一木共鸣,我们对天地时空的感受便可以是幽深的:从雷乃发声到虹藏不见,映照着一个生命兴衰的过程,所以,当“一叶落而知秋”、人们开始进行登高望远的活动之时,我们的“人生秋季”可需要那“在高处看”的心境?而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终于了解,原来把握了时间的节气,也是在把握天地人生的气节——时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本就是一体的。
无论古人,抑或今人,人生百年,总被时间的长河裹挟着向前,当我们把自然的时间转化为文化的时间,它便成了意义与心灵富足感的源泉。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要如何在某个时间段里做某些特定意义的事,于是,这样的每一个节气、每一种仪式,让人慎重地对待生活,仿佛一年到头难免枯燥重复的日子,也因为这天地之间若有灵的神圣态度而让心落到了实处。二十四节气古老,但它在新的时间里依旧芳香,因为它就是我们的生活,而生活每日都是新鲜的。
二十四节气怎么过?
《国民过节手册》跟你道来
细嗅时间的智慧,把握生活的意义,这就是《国民过节手册》的初衷。“手册”以日程历的形式,辅以超过幅原创手绘美图,打造简便实用的过节指南。
《国民过节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4月第一版
定价:48.00元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翻过《国民过节手册》的书页,
一起来探索中国古代时间节令的奥秘吧。
撰文/戴望云
统筹/杨烨旻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白癜风临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