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值圣诞来临之际,普及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2019-1-29 17:05:19   点击数:

这是“一扁舟”的第七篇文章。来自几个想留住点儿什么的人——

自外出读书至今七个年头。最初的两年不管什么节日都还会回家,春节会带苏州特色糕点、糖果回去;清明节会在家插柳条、吃白煮蛋;哪怕离家千里,也会在中秋节回去跟家人一起分享月饼;寒假放假早的话,还想着赶回去吃个腊八粥......

而最近几年,节日的意义,除了放假,就是给了自己很好的借口约上几个朋友胡吃海塞、江湖浪荡,或者睡到天昏地暗、网游到不知今夕几何。

于是,一边抱怨着节日越来越没节日的气氛,一边漫不在意地如所有的日子一样浑浑噩噩;一边在网上怒吼棒子国霸占我们的端午节,一边期盼着情人节、圣诞节来自情人、朋友的礼物和红包......

就如同发了条“母亲节快乐祝妈妈永远开心”的朋友圈却把你妈屏蔽了一样

真要过*诞节?有选择:

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仓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黄帝诞辰:三月初三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十一旦旦诞辰:冬月十一

够不够?像我这么体贴的人基本已经绝迹了应该~~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种花家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我国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多年的历史。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习俗:守岁,放鞭炮,拜年,吃饺子,吃香肠、腊肉,看春晚!发红包!!!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始于多年前的秦朝。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正月十五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到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风俗习惯: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祈祷福禄寿、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礼拜七姐、陈列花果、晒书晒衣、染指甲、妇女洗发等诸多习俗。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华传统节日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除夕、二月二、中元节、冬至、腊八等等。

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节、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我们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记得祖先告诉你——

数典忘祖的事儿就别干了吧

卖个萌,睡觉去——

两个可爱的娃娃祝大家节日快乐!

正文部分来自度娘百科及图片,如有疑问请联系此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91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