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郑重阳元旦
郑重阳,生于年,福建省安溪县人。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发表过长篇章回小说一部。停笔十几年后,现从事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纸质报刊《东南早报》《三明日报》《安溪报》《荥阳与郑氏》《海丝商报》《铁观音》杂志等,散文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典藏》一书。
元旦郑重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诗。描写了元旦的热闹景象,也是一首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作。
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先人根据长期的观测和季节的变化,创立了纪年法,俗称“农历”。毎年农历的一月一日,就是“元旦”,而不称“春节”。
在“元旦”这一天,就像我们现在过“春节”一样,也有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这些诗句,就是最好的说明。
那么,古代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又是怎么回事呢?要想弄明白,必须逐一分析,才能对之有所了解。
据传说,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每年的第一天(即1月1日)称为“元旦”。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据考证,“元旦”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元旦,是古代中国一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语“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新年”。元旦,还有许多别称,如: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到了近现代,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传入中国。为了与世界同步,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好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即俗称“过年”;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在世界其他地方,元旦是个重要的节日。因为是新年的第一天,他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各国元首也会在这一天发表新年贺辞,阐述自已的施政纲领。在中国,尽管元旦也是法定节假日,并没有像“春节”那样热闹,只是当做一个普通的节假日罢了。
因为是新年的第一天,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唐代白居易《七年元旦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六秩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的《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则是另一种心境。
伟人毛泽东在年1月写的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尽管当时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却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句话,中国古代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即农历一月一日。元旦到了,春节还会远吗?过了元旦,已经可以闻到了浓浓的年味。人们开始置办年货,为过好一个温馨、幸福的春节而忙碌着。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