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雲药香道和香和道之美药与香
(雲药香道药香香珠)(雲药香道药香香牌)
现在我们常用的线香盘香,并非古代香品的主流。古人好和香,将各种香料融合在一起,制成香丸、香牌,或熏闻或佩戴。如果你喜欢焚香,不妨试试香,变幻多样的香味,会让你顿时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和”在《说文》中为“相应也”,在《广雅》中为“谐也”。
(雲药香道药和香香粉)
“和香”,简单的理解就是用多味香药合成的香,但实际又不是那么简单,仅一个“和”字就蕴含了古人无限的深意。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都是对整体和道之美的诠释。中国的传统香,到汉代已经达到了礼法完备的境地,形成了“和香”的基本规制。
(雲药香道香囊、香包)
从组方到采药、炮制、从和香到品香都蕴含着一种“和道”之美。
就香方来讲,考虑的不仅是药性相合,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合成后的香品如何与人相合,乃至于香品如何作用于人,并使之与天地规律相合,也就是与道相合,进而使品香的人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相合、“性命相合”效果。
其次,香药的采摘与炮制也是一个艰辛与充满美的享受过程,多数的名贵香药产于名山大川、灵秀之地,这些香药本身不仅具有良好的功效,也必然具有芳香宜人气息。
一款好香,能在使用的过程中给我们的享受,虽然是难以言表的,但有时也可以切实感受得到。
那不仅仅是简单的香气,而是对身心整体的熏染和濡养。既能够通经开窍,安神益智;又可以怡情悦性,降火去躁,从而获得身心安和喜悦丛生的美妙体验。
宋代黄庭坚说道:“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病由心生,福由心生。一个人只有心境得到解脱,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体验。
古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时时有香相伴,而且还会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和时间里举办熏香雅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熏香活动。
如中秋的熏月,是通过熏月活动焚烧“黄熟香”或各式“和香”,祈求生活如中秋之月,幸福美满;女子则祈求嫁得如意郎君,一生幸福。
重阳节的郊熏,则多是一家人扶老携幼,登山郊游,用天龙香、莲花藏香、祛疫避瘟香或各自喜爱的各种香膏、香丸等在山水之间熏香赏菊,观赏金秋景色,祈求长辈及家人的健康幸福。
隆冬将至,不妨熏一颗和香香丸,暖一暖这寒冷的冬?
药与香之魂——云药香道
中国的香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如《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就足以说明人们已经注意到某些植物具有独特的香气,并用于佩戴以显示身份的尊贵。到了汉魏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香料的痴迷更进一步,博山炉的出现正是汉代香料进一步发展的例证,《世说新语》中也记载魏晋士人常常熏衣沐浴,熏香则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唐代佛道盛行,香作为沟通天地之灵的载体进一步显示出其重要性,但香的世俗化要到两宋时期才得以实现,用香群体由王公贵族扩大到了士人阶层乃至寻常巷陌。
以药入香则由来已久,香与药本就同源,很多香料本身就是入药上品,最普遍的例子当属端午节插艾蒿之俗,主要为避秽之用。《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指出,香药的功用在于“驱邪扶正、通经开窍、疗疾养生”,香药多温香走窜之性,可透达经络,疏通气机,人心开窍,于中风昏厥、热病神昏以及由七情郁结气血逆乱所致神明内闭等症可有速效。因“五脏惟脾喜香”,故香药更有健脾开胃之效。但是人们往往更注重香的美学意味,而常常忽略其中的养生价值。
张杜先生学医、学香凭着扎实的中医学、药学功底,悬壶济世,受其惠者颇多。但是“药”毕竟是治疗疾病的特殊产品,不可能成为日用之需。张先生注意到药与香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几十年的钻研开发出纯粹从草药香料之中提取的药香,每款不同的香都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卓越的功效,这就是云药香道开发的系列产品。张杜先生说:“香药是以香为主的药,而药香则是用药调出之香”,这就将药之养生功效与香之美学意味完美地结合,其中药与香的功效能够达到真正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香道文化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天人沟通之象征,更是一个人高雅情怀的体现。药香的出现,不是单纯地用于焚香品茶以提高个人情趣,亦非受疾病侵扰寻找解决之方,而是在日常熏香享受之同时调和五脏六腑,在病痛难忍时芳香入体缓解乃至治愈症状。都说“天香缥缈”,那么“药香”则是纯粹。
若见垢净像,不见了意佛!
色空一如!